医学影像学重点急腹症和肝胆胰脾中大
急腹症&肝胆胰脾
腹部是指膈肌以下、盆腔以上的解剖范围。
包括腹内脏器(以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为主)、腹膜腔、腹膜后间隙及腹壁。
检查技术
国内仍以腹部X 线和B 超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必要时再做CT 检查。
一. X 线检查
最好在临床处理前进行,以反映腹部的自然状态。
腹部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时可改变腹部的自然对比,因而X 线平片常用于急腹症的影像学诊断。
(一)X 线平片及透视
1.X 线平片
至少要求站立正、仰卧前后位,其它如侧位、仰卧水平侧位、侧卧水平正位、倒立正、侧位。
2.透视除可观察病变外,还可动态观察膈肌运动和胃肠蠕动。
(二)造影检查
1.钡剂、空气灌肠: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结肠癌。
2.钡餐:先天性幽门肥厚、十二指肠梗阻。
3.泛影葡胺: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肠梗阻。
4.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急性消化道大出血。
二. CT 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
第一节与急腹症有关的正常影像解剖
X 线平片正常表现:
腹壁与盆壁:腹膜后、肾周脂肪呈灰黑影,胁腹线
腰大肌、腰方肌、闭孔内肌、提肛肌
骨性结构。
实质器官:肝、脾、胰、肾、子宫。
空腔器官:胃肠道、胆囊、膀胱。
第二节急腹症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一、异常气体
(一)胃肠道内异常气体
空腔器官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可判断肠管位置、活动度变化)。
不同肠段胀气表现
空肠:肠腔内环状皱襞密集;
回肠起始段:肠腔内较多环状皱襞;
回肠末段:肠腔内不见环状皱襞;
结肠:可见结肠袋的间隔。
扩大肠腔的鉴别要点
(二)腹壁气体:沿肠壁走行的线状或串珠样小囊状透光影。
继发于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肠坏死,也可见于中毒性巨结肠、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肠壁少、不贯肠腔
无多环状、贯肠腔黏膜皱襞 >5-7cm 略小 >3cm 大小腹周右下腹及盆腔左上腹部位结肠回肠空肠
气囊肿。
(三)腹腔内积气:游离、局限性。
立位:膈下半月形透光区
左侧卧位水平投照:肝与侧腹壁间线状透光带
二、腹腔积液(并积气):膀胱上方的水样密度影,“狗耳征”
三、腹内高密度影:钙化、结石、粪石
四、腹腔内肿块影:软组织密度块影,周围的肠襻和器官受压移位
五、腹腔或腹膜后脓肿:境界不清的肿块影,多伴有麻痹性肠梗阻的征象。
六、下胸部异常
七、骨骼异常
第三节常见急腹症的影像学诊断
一.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分型机械性:单纯性、绞窄性
动力性:麻痹性、痉挛性
血运性:血栓形成或栓塞
X线检查要回答:
a.有无梗阻
b.梗阻部位
c.梗阻性质
d.梗阻病因
(一)肠梗阻定性诊断
1.单纯性小肠梗阻
梗阻后3~6小时可出现X线异常表现。
a.积液平面超过三个;
b.胀气肠曲呈弓形,肠腔气柱渐高征;
c.立卧位肠管变化大,短拱形长管形;
d.肠壁、黏膜皱襞一般无明显增厚;
e.梗阻点以远肠管萎陷。
2.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obstruction)
原因:扭转、内疝、套叠(intussusception) 、粘连。
X线表现:
a.无肠腔气柱渐高征(但偶有),空回肠换位;
b.立卧位肠管变化不大,固定;
c.假肿瘤征,咖啡豆征,长液面征,空回肠换位;
d.肠壁增厚、黏膜皱襞增粗;
e.直肠、结肠可积粪、充气。
3.结肠梗阻
原因:结肠癌、乙状结肠扭转。
X线表现:
1.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
梗阻近段结肠高度扩张、积液;
结肠造影检查示不规则充盈缺损。
2.乙状结肠扭转:
马蹄状扩张的肠袢,直径达10cm,内含大量气体与液体;
肠曲壁呈三条纵行致密线,向左下方集中;
结肠造影检查示削尖状、鸟嘴状狭窄。
4.麻痹性肠梗阻X线表现
原因:急性腹膜炎、脓毒败血症、腹部术后、低钾血症、
严重外伤、外伤性休克及腹膜后间隙感染或血肿等。
X线表现:
普遍性胀气,大小肠均受累;
气多液少呈蜂窝状,液面低;
肠运动减低;
短期内复查胀气肠曲多无变化。
(二)肠梗阻定位诊断
根据扩张与萎陷移行区
(三)肠梗阻病因诊断
较为复杂,综合诊断,CT检查。
二、肠套叠
分类: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结肠套叠。
套叠部分组成:外层(鞘部)、中间层(折入部)、最内层(折返部)。
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
三、胃肠道穿孔
一般情况下,发病4~5小时后,腹部平片才可见到腹腔内游离气体,随时间推移气体量逐渐增多。
约有10%~25%的胃肠穿孔病例不出现气腹,因此,X线所见阴性不能否
定穿孔的可能。
第二节肝脏
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透视、平片价值有限;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
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二)CT检查
平扫: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ml-800ml充盈胃和小肠。
增强扫描:肝动脉期(20s-25s)、门脉期(60s)、肝实质期(2min-4min)、延迟期。
目的:
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变之间的密度差;
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
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显示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
一、肝脏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形态异常
实质异常
局灶性(形态、大小、数目、质地、强化周围结构)
弥漫性
肝内血管异常
肝内胆管异常
二、肝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实质局灶性疾病
1. 原发性肝癌
90%以上为肝细胞癌,大体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
影像学表现
1) 肝血管造影:可发现直径小至2cm的肝癌,并可确定部位、数目、范围、血供类型和门脉受累情况。
①供血动脉增粗;②出现肿瘤血管;
③占位征象;④血管浸润征象;
⑤肿瘤染色、充盈缺损;⑥静脉早显;
⑦门静脉血管改变。
2) CT表现:
①肿瘤病灶
平扫:边缘不规则低密度区,单发或多发,瘤内常出现坏死而呈密度更低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有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低于同层腹主动脉,门脉期病灶强化密度迅速降至至低于正常肝,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瘤内有时可见粗细不均、迂曲的肿瘤血管。
②伴发改变
肝脏轮廓、肝门形态、门脉瘤栓、邻近器官浸润、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大、腹水等。
2. 肝海绵状血管瘤
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瘤体由血窦组成。
影像学表现
1)肝动脉造影
实质期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花状染色,出现早、消失。
无肿瘤血管和动静脉短路。
2) CT表现
①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密度不均。
②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
瘤体边缘先出现结节状强化,与血管密度相近;
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逐渐减低,直至全瘤充填,密度与正常肝相同;
瘤体较大者中心可始终保持低密度;
部分肿瘤先从瘤体中心开始强化,再向周围扩展;
瘤体小时可一开始就呈全瘤强化。
(二)囊性局灶性疾病
肝囊肿可单发、多发。
多发者常与肾、胰、脾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同时存在。
CT表现:单发或多发边界锐利的囊性病灶,囊内CT与水接近,囊壁不能显示。
增强扫描无强化。
第三节胆道系统
一、胆道系统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一)管(囊)腔大小改变
(二)管(囊)壁改变
(三)管(囊)腔内容物异常
胆石症(gall stones)
影像学表现:
(1)普通X线:阳性结石(10% ~20%)为葡萄或石榴子样,中间密度较低,侧位片结石位于脊柱的前方。
阴性结石(80% -90%)不能显示。
(2)造影检查:圆形或多面形充盈缺损。
(3)CT:单个或多个高密度影,环状、分层状,位置随体位改变。
1. 胆囊结石
2. 胆管结石
(1)普通X线:可显示阳性结石及气体。
(2)造影检查:胆管内圆形充盈缺损,单发或多发。
(3)CT:直接显示胆管内高密度结石影,了解胆管的扩张程度及管壁的厚度,显示胆管内少量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