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一) 规划层次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 1355 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近期: 2013 年—— 2020 年远期: 2021 年—— 2030 年远景: 2050 年二、城市发展总目标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廊道,武汉是中心。
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1、城市性质武汉城市圈北部现代制造业和品牌农业基地,汉十城镇发展带上具有李白文化、银杏文化特色的滨河园林城市。
2、城市职能(1)面向东部承接产业转移,以创新驱动的特色的重要产业基地(2)对接武汉,打造湖北苏州,孝感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3)两型社会建设的共生示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城市(4)形成以李白文化、银杏文化、历史文化为核心,更具文化张力的城市文化,打造滨河特色,建设生态宜居家园(5)安陆市域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五、城市规模1、市域总人口: 2020 年为 67.59 万人, 2030 年为 73.12 万人。
2、市域城镇化近期( 2020 年)安陆市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远期( 2030 年)安陆市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3、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根据多种预测方法所得数值,取平均数,得到如下结论:2020 年安陆市中心城区总人口为25 万人左右;2030 年安陆市中心城区总人口为32.6 万人左右。
4、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近期 2020 年:用地总量控制在27.5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 平方米;远期 2030 年:用地总量控制在34.2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5 平方米。
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工业发展战略(一)工业发展策略(1)多元共生,集群发展一个城市把自己的产业仅仅集中到一种或几种将是十分危险的。
随着市场的变动和调整,衰退的可能性将十分巨大,一旦该产业衰退,则城市就会衰退。
如大庆等典型案例。
因此城市产业的多元共生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产业目前从经济量来看是弱小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其也有可能迅速成长为庞大的产业链条。
因此城市要善于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有容纳多种产业共生的胸怀和准备。
安陆市目前的农产品深加工业、粮机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特征,集群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技术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集群现象即为一种共生现象,但安陆市目前的集群率较低。
未来安陆市的发展建设一定要利用好多元共生,注重集群发展。
(2)聚集一核,极化发展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金三角”内,以便于发挥集聚效应。
目前安陆市的品牌农业、粮机、厨具制造业都体现了较强大的发展势头,应加以极化、强化。
从金融、税收、技改上加以扶持使之极化发展,产生马太效应,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力量。
(3)一区多园,产业融合一区指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三角”内的工业应以此为发展平台,享受国家相关政策。
各乡镇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建立产业园区,做到乡镇一级的产城融合,建设有区域影响力和自身特色的乡镇。
(4)工业地产,集约发展针对现状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占地、圈地现象严重,造成工业园区蔓延,土地浪费,单位土地产生效益偏低的情况,规划提出用工业地产的模式、工业孵化器的概念等相关政策、方法来改善圈地现象,并调整用地布局,将工业园区集中,生产集约化。
(二)产业定位安陆市传统四大产业为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粮油机械,将四大产业升级为“ 4+2”产业结构 :“4”指传统四大产业的升级版:粮机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食品医药产业集群;“2”指近些年异军突起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业。
(1)粮机产业集群主要以永祥粮机为龙头发展粮油机械的上下游企业;(2)纺织产业集群主要以现有纺织业为基础拓展棉纺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3)金属制品产业集群主要以爱仕达为龙头发展上下游企业;(4)食品医药集群以蛋品加工、禽畜加工、蔬菜加工及银杏系列产品等为主;(5)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规模养殖、规模种植业;(6)旅游业主要依托李白文化、银杏文化大力拓展白兆山、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
(三)工业化战略核心竞争力中国品牌农业之乡;中国粮油机械之都;中国厨具制造之城2、农业发展战略(一)农业发展策略1、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5、提升标准,发挥品牌效应6、培育市场,搞好产销衔接7、加强合作,创新发展机制8、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农业产业布局全域农业布局在安陆市全域范围内形成“一带三线三园”的布局结构。
在全域范围内构建一条府河都市农业产业带;三条百里现代农业示范线;三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3、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定位市域各城镇职能表城镇等级城镇名称城镇规模(万人)城镇职能一级中心城区32.6综合型二级王义贞 2.0 旅游型洑水 2.0 工贸型烟店 2.0 旅游型李店 2.0 工贸型巡店 2.0 工贸型三级棠棣 1.4 商贸型赵棚 1.2 集贸型孛畈0.8 农贸型雷公 1.2 商贸型木梓 1.0 农贸型辛榨0.8 集贸型接官 1.0 农贸型陈店 1.2 工贸型4、城镇空间结构一河两翼;三轴四区;一核五特一河两翼安陆市市域轮廓形似一只彩色的蝴蝶,河流从中心穿过。
以府河为界线整体上把安陆市分为河西、河东两翼。
东翼北侧为山地,南侧为岗地平原,因 316 国道从东侧穿过,并且安陆市主城区位于河东,所以目前来看东翼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东翼北侧为山地经济区,中部为城市功能区。
西翼北部为中国李白文化风景区,南部为生态农业种植区,西翼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
三轴四区三轴即汉十高速、烟应线形成的生态农业发展廊道; 316 国道及汉丹铁路形成的轴线,延续汉孝一体、云孝一体形成的工业产业廊道; 243 省道,连接孝感北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发展轴。
安陆市的主要城镇均分布在这三条轴带上。
四区即西部片区、南部片区、东北部片区和中部片区。
一核五特(1)一核是指由汉十高速公路、新316 国道外迁线、 243 省道外迁线三条交通干线围合成的区域,称为安陆金三角。
该区域是安陆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主城以此为边界发展,不再突破。
(2)五特是指三个特色卫星镇和两个特色旅游镇。
三个特色卫星镇指洑水镇、巡店镇和李店镇,它们离金三角 1.5 — 3.5 公里范围内,是主城功能的有机延伸,做强三个卫星镇可以强化主城核心带动功能;两个特色旅游镇指烟店镇和王义贞镇,李白文化与银杏文化是安陆最为独特的文化,通过做强这两个镇可以进一步强化安陆特色。
一河两翼;三轴四区;一核五特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1)规划将市域内的316 国道向东改线,并达到一级公路标准;(2)根据省政府关于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 2011- 2030 年)的批复,将延伸省道 1 条,新增省道 2 条。
延伸省道线路为 S210,将平洑线延伸至烟应线;新增线路分别是:S211 线路,走向为安广线至云安线; S262 线路,走向为安桃线至周天线。
延伸和新增省道线路总里程约 130 公里。
铁路交通规划(1)强化汉丹线作为连接武汉,东南 - 西北的交通要道的作用。
沿汉丹线南城段,还将打造产业展示走廊。
(2)规划武襄城际铁路在安陆的站点选址。
(3)安卫线作为局部货运线路可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启用。
6、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供水规划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洑水和陈店以城区二水厂和三水厂为供水水源,其余乡镇王义贞、烟店、巡店、赵棚、孛畈、雷公、辛榨、接官、木梓、棠棣、李店各建一座水厂,规模为2400-7000 吨/ 日。
排水规划城区污水处理厂位于城区府河东侧杨林村三组,距市区中心15 公里,占地面积 112 亩,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 12 万吨。
到规划期末,规划污水处理率 100%,规模为17.5 万吨 / 日,占地 12 公顷。
在河西规划第二污水处理厂,占地 2 公顷,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 3 万吨。
近期规划各二、三级城镇推广采用生活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以分散处理为主,管网建设应作到与远期衔接。
远期王义贞、烟店、巡店、赵棚、洑水、孛畈、雷公、辛榨、接官、陈店、木梓、李店、棠棣各建一座污水处理站,对污水集中处理。
近期抓紧建设洑水、烟店污水处理站,保证解放山水库坝前市区二、三水厂取水口水源水质。
规划期末市域内各二、三级城镇污水处理率90%,单个规模为1836 吨/ 日-5355 吨/ 日。
所有工业废水应自行处理达标进入污水处理设施。
市域电力设施规划(1)市域规划①完善市域 110KV输配电系统建设金秋 110KV变电站,容量为3×40MVA。
电源由红石坡220KV变电站和姚家冲 220KV变电站供给。
百花变中期增容一台31.5MVA变压器,总容量为3×31.5MVA,占地面积扩大为 1 公顷。
将城区的 110KV安陆变电站到中期后扩容到 4×40MVA,占地扩大到 2 公顷。
将原有的铝厂 110KV变电站保留,并由原来的 80MVA容量扩容为 3× 40MVA,成为城区公共变电站。
②根据负荷需要 , 中期将原雷公 35KV变电站升级为 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31.5MVA,代替百花变电站对农网供电,减轻城网供电压力。
③规划中期新建金安(金秋变——安陆变),金百(金秋变——百花变) 110KV架空线路。
④规划中期新建百雷(百花变——雷公变) 110KV架空线,再由(金秋变——百花变)另一架空线路“ T”接 1 回路架空至 110KV雷公变电站。
⑤规划近期由解放山电厂110KV架空线“ T”接一回架空线至百安(百花变——安陆变),以增加输配电力网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