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欣赏1《我的金色阿勒泰》2《赛乃姆》

欣赏1《我的金色阿勒泰》2《赛乃姆》

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贯穿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至今仍释放着远古文明的信息
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清朝就开始了黄金的规模开采;被誉为“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3号矿,诉说着阿勒泰矿业的辉煌历史;全国第二大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矿山企业的崛起,昭示着阿勒泰矿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2.再次欣赏歌舞曲《赛乃姆》
了解传统大曲《赛乃姆》
《赛乃姆》是我国传统大曲《十二木卡姆》选段,木卡姆是我国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大曲,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由于它有12套之多,因而又有“十二木卡姆”之称。十二木卡姆属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一.导入: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音乐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今天请随着老师的导领,我们作一次民族音乐风情游。
(通过从学生感受极深的歌曲导入欣赏,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歌舞产生浓厚兴趣
二、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
1、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
了解阿泰勒:
十五里园中学音乐教案
编写时间:2013年4月16日上课时间:2013年4月18日总序第8课时
课题
1《我的金色阿勒泰》2《赛乃姆》
备课人
冯巧凤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1
课型知识与能力
了解维吾尔族的传统大曲木卡姆,愿意探索与其有关的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欣赏歌舞曲《赛乃姆》
1、乐曲分析: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它歌舞皆并形式自由乐器有弹布尔热瓦甫独它尔与鼓。
四、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各民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次备课应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了解弹拨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教学重点
感受冬不拉乐器的魅力,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艺术。
教学难点
学会聆听、欣赏、分析音乐,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歌唱法教学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师生释疑、当堂练习、系统知识、布置作业、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讨论,反馈、巩固)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2.再次欣赏乐曲:
(1)让学生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状。(2)提问并讨论:观看冬不拉乐器,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