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二节 外文报刊与《字林西报》
一、概述
鸦片战争后,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外 国人获得了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力,报刊数量急 剧增加。外文报刊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9世 纪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外文报刊,约有300多 家,其中鸦片战争前只有20家左右,其余200多家 是在战后创办的。 这一时期,外报在华的发展,形成报刊与《字林西报》
早期的外文报刊: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 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英文报刊,是英国鸦片商马 地臣1827年11月创办的《广州纪录报》(Cantou Register)。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 《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 《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英文1845年创刊 《孖刺报》英文1857年创办 《字林西报》英文1864年创办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1838)中国境内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主要特点: ——有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 ——在近代报刊中最早采用《京报》 材料
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中文 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 传》
近代报纸采用铅活字印刷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四、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
1、《遐迩贯珍》:1853年9月3日创刊于香港 ——业务特色: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月初五六日,上海城中党徒与官军接仗、官军挫败, 失去炮台六座,士卒死者六十余人,伤者七十余人,并 歼雇助之外国人二名。次日接仗,官军复败,失去炮台 一座。十二日城中党人三四百名,启关直出。官军始则 小却,旋复回击,追逐党人等退回西门,现在南门。官 军屯扎营寨,但为城中党人驱毁罄尽。党人士旅,每出 城外,行止也结伍,进退步伐,掌号吹竽,仿习外国步 旅之行阵之法。闻城中有妇人为队长,每队管五十人, 极有材武胆略。”(《遐迩贯珍》1854年5月) ——中文报刊中最早的收费广告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
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3、中文宗教报刊的变化:宗教报刊的非宗教化 4、宗教报刊的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报刊,内容和主旨都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宗教上的影响
这些报刊的内容以宗教教义、伦理知识、科学文化为主。除《察 世俗》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 占绝大部分外,其余虽也刊发宗教内容,但教义的宣传退居次位, 而主要是宣扬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做派,传播 西方友谊以清除中国人敌视西方人的心理,化解中外隔阂以鼓吹 中外友好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来华办报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1821)及其 特点
英文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 近代报刊,1815年8 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免费赠送的 宗教月刊。米怜主编,署名博爱者。中国人梁发及英人 马礼逊等参与编辑、撰稿。该刊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 为根本要务”,所以宗教内容占绝大篇幅,包括介绍基 督教义、介绍《圣经》等等;同时还包括宣讲中国传统 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开始涉及时政。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一、传教士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宗教报 刊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等共办5种中文报刊。以传播教义为宗 旨的宗教报刊兴起: ——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礼逊 、 米怜) ——1823年在巴达维亚创刊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1828年在马六甲面世的《天下新闻》 ——1833年在广州面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士立) ——1833年于澳门创刊的《澳门杂文编》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主要有两种: ——1853年传教士麦都士在香港创刊的《遐迩贯珍》 ——1857年在上海问世的《六合丛谈》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二、关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背景
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来华 1807年9月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 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 动的基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 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 办学校、设印刷所,并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 记传》 梁发:中国第一个传教士,第一位报刊工作者
第三章 外国人在华办报
概述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中国近代报刊是由 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的,首先是一批宗教报刊 1815-1872:外报在华垄断时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 界) ——第一阶段:从1815到1839年外国人来华创办36家中 文报刊和11家外文报刊 ——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9世纪末,形成以香港和上 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络 早期外报有三大类: 宗教报刊→→外文报刊→→中文商业报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