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文学期刊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
《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 《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 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累计在五十种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 主办的《世界繁华报》(189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 (1903)、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1898)、陈去病主办的《二十世纪 大舞台》(1904)等。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后,也送到上 海发行。这些刊物以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李伯元的《官 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 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 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 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 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 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 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 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 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 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 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 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 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 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 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 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 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 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 方舆论界一片沉闷。
该报创刊号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 月12日)出版,纪元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刊头 右栏注明“上海强学书局跑马场(今南京西路)西首王家沙第 一号”,即上海强学会会址。创刊号共8页,铅字排印,竹纸 印刷,装订成册,派送赠阅,并不收费。首载《本局告白》云: “现当开创之始,专以发明强学之意为主。派送各处,不取分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 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 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纲领﹐为当时政治革命 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 团体)的旗帜。 《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 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 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 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一时成为革命 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 后
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 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 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 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 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 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 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 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 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 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 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 (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 (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 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 保皇的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
隆记报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 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 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 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 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 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 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 《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 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 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 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 《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 被捕,史称《苏报》案。
止中 ,国 共近 出代 版形 约式 五的 百报 种刊 报诞 刊生 ,于 出鸦 版片 地战 点争 遍前 及夕 全。 国到 各 地 年 1911
中国境内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11月 8日创刊。这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主要报道市场上的货物 行情、来往商船的航期消息等,但同时也刊登一些时事 政治新闻和评论,其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 主张维护英国鸦片商人利益,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 硬政策,以实现他们的“自由”贸易。
民国成立后
民国报刊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联系,出现过短 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有报刊五百多家。北京为政治中心,故独占五 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进步报人横遭迫害,全国报纸 剧减为一百三十九种,多数政治态度保守,言论了无新意,销售额一般 也不大,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变化是报刊分家,报纸开始采用现代通行大 张式样。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报纸除商办的《申报》、《新闻报》外, 主要有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等;较为著名的杂志有章士钊主编 的《甲寅》(1914),国民党创办的《国民》(1913)等。作为半殖民 地的特征之一,外国在华所办报纸在政治上有相当影响,如英文《字林 西报》、《京津泰晤士报》等。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 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 服务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 为根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 业服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 专栏,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 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 期刊
一大批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陆续 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学知识的《农学报》 (1897)、专门介绍数理化知识的《新学报》(1897)、《格 致新报》(1898)、《普通学报》(1901)、《中外算报》 (1902),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识的《地学杂志》(1910) 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以 《农学报》出版的时间为最长。这些刊物为国内的知识分子提 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知识。
时务报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 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 的机关报。 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 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 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 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 份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 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 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 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 《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 《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 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 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 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 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 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 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 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 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
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 (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 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 《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 外文报刊。
四 、 中 国 近 代 报 刊 之 最
三 、 不 同 类 别 的 近 代 报 刊
二 、 报 刊 中 的 斗 争
一 、 中 国 近 代 著 名 报 刊 杂 志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是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月刊,1815 年8月5日,米怜在马六甲创办,是免费赠 送的宗教月刊,月出一册 。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 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 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 以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 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 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 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 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 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拒俄运动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中的报刊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在上海、江 苏等十八个省市和日本东京等地的留学 生中爆发。《江苏》、《浙江潮》、 《苏报》、《中国白话报》等报刊,纷 纷发表评论,进行舆论声援。1903年12 月15日,以蔡元培为首的一部分革命爱 国人士,在上海创办的《俄事警闻》日 报,是这次运动中创刊的一份以拒俄为 中心内容的爱国报纸。它发表了大量有 关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拒不撤军的 “警闻”,并发表了《俄祸》、《告学 生》、《告军人》等评论文章,和其他 爱国报刊紧密配合,号召全国人民奋起 抗俄,反对侵略。
文摘性的期刊
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 类刊物还有《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1904, 上海)等。后者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初为月刊,后改半月 刊,徐珂等主编。先后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 间最长的期刊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