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课件
三、学习和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
(一)目的
1、提高从事旅游业所需的意识水平与文化素质 2、直接与具体满足从事旅行社经营与导游业务工作的需要 3、为从事我国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重要 的科学依据和相关知识 4、为进一步从事有关旅游地理的科学研究打好区域旅游地理 的知识基础
(二)方法
• • • • 唯物辩证法 实地考察法 文献考察法 知识积累法 • 地理图表法 • 分类对比法 • 信息技术法
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需要大家掌握旅游地理学 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熟悉旅游地 理学的性质、研究内容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目的和 方法,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 史略。
桂林山水 2、峡谷地貌景观:长江三峡、金沙江虎跳峡等。
(三)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 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岩石海岸地貌:超音洞、梵音洞等。 2、沙砾质海岸地貌:大连金石滩、北戴河、青岛 海滨沙滩。 3、生物海岸地貌:海南岛、雷州半岛、南海诸岛等。
5、盆地:周高中低、相对高差一般栽500m 以上的地貌类型。
(三)地貌景观的成因类型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运动、 岩浆运动和地震等构成。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引起的温度、空气 流水、冰川等作用构成,具体又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 等作用。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的主要类型
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一)中国旅游地理环境 包括:中国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经济与社会文化 等方面的地理环境条件。 (二)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包括: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型、 特征、结构、分布及其成因等。
(三)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地理 包括:国内外旅游产生的地理背景与其在中国旅游的动机 和偏好,国内游客的空间行为与国外游客在中国的空间行 为,中国旅游客流的结构、方向、规模及其时间变化等。 (四)中国旅游服务业地理
丹霞地貌景观、武夷山、丹霞山、金鸡岭等。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湖南张家界地区。
3、火山与熔岩地貌景观 火山是地下的岩浆及碎屑物喷出地表后堆积成的山体。 熔岩:是指岩浆经火山喷出或地表裂隙溢出,顺着地表 流动冷却后形成的各种山形。
黑龙江的五大 连池
(二)岩溶地貌与峡谷地貌景观 1、岩溶地貌景观:可溶性的沉积岩,在以水的溶蚀 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地貌景观。
(三)我国名山 1、五岳与四镇 中国的名山众多,一向以其俊秀的英姿、绚丽的风采吸引 着全世界的游客流连忘返,其中以“黄山归来不看岳”闻 名的安徽黄山、“匡庐奇秀甲天下”著称的江西庐山的名 气最大,享有“世界级名山”的声誉。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五岳是道教崇奉的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道教认为每岳都 有岳神,东岳泰山岳神“齐天王”,南岳衡山岳神“司天 王”,西岳华山岳神“金天王”,北岳恒山岳神“安天 王”,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各领仙宫玉女几万人治 理其地。
峰顶终年积雪,远望冰川悬垂,银峰高耸,一派圣洁景象。珠峰脚 下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冰斗、角峰、刀脊等冰川地 貌现象广泛分布;雪线以下冰塔林立,相对高度可达40-50米,其 间夹杂着幽深的冰洞、曲折的冰面溪流,景色无比奇特壮观。
喜马拉雅山脉南面陡峭,而北坡较平缓。南斜面高出恒河、 印度河平原6000-7000米,构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由于南坡面 临印度洋西南季风,故降雨充沛,林木茂密。而喜马拉雅山北面, 以缓坡和藏南谷地相接,宜农宜牧,成为藏族人民的生活聚集地。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 地理学科属性 • 应用学科属性 • 边缘学科属性
三、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旅游客源的研究
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 旅游流预测等。
2、旅游资源的研究
包括: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等。
3、旅游区划的研究
包括:旅游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区划方案。
藏语意为“圣母”,海拔8848米,为世界第一高峰,是一条近 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边界上、西藏 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编绘的 《皇舆全览图》中作“朱母郎马阿林”,精确地标出此峰位置。 1858 年印度测量局在英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前局长额菲尔士(S.G. Everest)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 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冰川,最长达26公里。山下有世 界上最高的寺院绒布寺。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 队先后从北坡登上峰顶。中国科学院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综合科 学考察,获得重要的科学资料。
• 八小佛教名山: • 北京香山、陕西终南山、河南嵩山、浙 江天台山、 • 云南鸡足山、湖南衡山、江西南山、江 苏狼山。
3、道教名山 十大洞天: 河南王屋山、浙江黄岩委羽山、青海西倾山、 山西华山、四川青城山、浙江天台赤诚山、广东罗呼山、 江苏茅山、太湖西湖庭山、浙江括苍山。道教发祥于江西省 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九转神丹 于此,得道后入蜀,其孙张鲁在巴蜀传其道。当时道教有十 大洞天、七十二福地,均为道教名山,其中湖北武当山、江 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尤为著名 ,称为四大名 山。
(四)荒漠地貌与冰川地貌景观 1、荒漠地貌景观
风积地貌——沙漠与沙丘地貌
风蚀地貌——雅丹地形与风蚀城堡:准喀尔盆地 的乌尔禾与将军戈壁滩。
2、冰川与冰川地貌景观
祁连山的“七一”冰川
(五)其他地质现象 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云南梅 树村前寒武系地层界限标准剖面;大连白云山地质 公园;唐山地震遗址;自贡恐龙化石山东山旺古生 物化石等。
三、我国山地旅游资源 (一)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价值 地貌景观价值 自然环境结构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二)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分类 1、按海拔高度划分:
极高山(>5000m):珠穆朗玛峰 高山(3500m~5000m):台湾玉山 中山(1000m~3500m):泰山、黄山、庐山 低山(500m~1000m):武夷山、千山 丘陵(<500m):普陀山、钟山
(一)构造地貌景观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由地下炽热岩浆冷凝后形成的两种性质相似的酸性 岩浆岩,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造景岩浆岩。
花岗岩地貌景观:千山、泰山、华山、黄山、崂山、 天涯海角等。
流纹岩地貌景观:浙江雁荡山。
2、砂岩与丹霞地貌景观 砂岩和页岩由地表岩石经 风化等外力作用后在低地 重新沉积而成的沉积岩。
(二)五种基本地貌类型的旅游价值
1、平原:一般指海拔高度在200m以下,内部相对 高差在50m以下的地形区。
2、高原:一般指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上,在我国则是1000m以上,有 相对统一的高原面,边缘高差显著 大于内部高差的大地形单元。
3、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大体呈锥形、脊状隆起、 轮廓曲折多变的地貌类型。 4、丘陵:一般指海拔高度栽500m以下,与外部相对高差 在50-500m的隆起地形。
4、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包括: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旅游通道的评估与建设,区 域旅游开发的综合条件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地的规划。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研究
包括: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等方面的正面与 负面影响。
6、旅游信息系统与地图的研究
包括: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旅游地图的绘制 与表现形式等。
此处建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寺庙绒布寺。此寺于1899年由红教 喇嘛阿旺丹增罗布创建。绒布寺也是观看珠穆朗玛峰的最佳位置; 两者直线距离25公里。
那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排成一列,实为壮观,这四座雪山从 左向右分别是:马卡鲁峰,8463米;洛子峰,8516米;珠穆朗玛峰, 8848米;卓奥友峰,8201米。
作业:怎样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 概述
武夷山
地貌:地球表面起伏万千的形态面貌,也称地形。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具有旅游开发 价值的地质地貌现象。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
1、地貌形态是构成区域性整体景观的支撑骨架。 2、地貌形态本身就可构成各种引人入胜的观景型 旅游资源。 3、地质地貌是陆上活动形旅游资源最终要得组成 部分。 4、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 形旅游资源。
包括:中国旅游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地域组合、中国旅游交通 线网布局及其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中国住宿 业与餐饮业的地域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人文、经济地 理条件的关系。
(五)中国区域旅游开发 包括:中国旅游地的类型、特征与分布,中国旅游资源与 旅游地的开发利用评价,中国旅游业的空间经济特征,中 国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中国区域旅游的发展战略与开发 类型,中国旅游路线设计等。 (六)中国旅游区划与分区旅游地理 包括:中国旅游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旅游区的具体划分方 案,以及各旅游区的旅游地理环境与旅游资源特色,主要 旅游地及景区、景点与旅游线路概况、区内旅游业发展概 要等。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述略
一、中国旅游地理记述与研究史略
巡游
《山海经》 《货殖列传》 《水经注》 宦游 漫游 云游 周游
最早载有我国各地山川风物与古迹的典籍。 最早的中国旅游地理记述专篇。 综合性地理名著。
《入蜀记》 《徐霞客游记》 《佛国迹》
开我国日记体游记之先河。 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 世界最早的规模空前的旅游巨著。
珠穆朗玛峰分布在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 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我国和尼泊尔交接处。喜马拉雅山是世 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年龄在1000-2000万年间。它由许多平行的 山脉组成,东西全长245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呈向南延伸的 弧形,是构造复杂的年轻褶皱山脉。由北向南分为柴斯克山、拉达 克山、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和西瓦利克山等4带,主脉以大 喜马拉雅山最为高峻,宽约50-90公里,主要有结晶岩石构成。大喜 马拉雅山脉习惯上分为三段:阿里普兰以西到印度南迦帕尔巴特峰 为西喜马拉雅山;普兰以东那木尼那峰到亚东绰莫拉利峰之间为中 喜马拉雅山;亚东以东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南迦巴瓦峰为东喜马 拉雅山。大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超过 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在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多 平方公里 范围内,有8000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这种高峰汇集的现象为世界所仅有,故被成为“世界屋脊”。喜马拉 雅山在众多河流的侵蚀和切割下,形成众多深达数千米的峡谷通道, 成为西藏和周边地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