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法律的本质
时至今日,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
法律无处不在,犹如空气,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
每个人都知道法律,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法律是什么?那么今天,我就来浅显的谈论一下法律的本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系列的规矩,通常需要由一套制度来落实,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
从法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点:阶级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阶级性?在下定义前我们来看一下法律的另一方面,既法律的特征,来佐证我初步提出的结论。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法学者结合中西方,古今法学研究得出:法律之特征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方面,既: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对法律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法律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另一种形式,或者说是道德的一种提高与进步。
道德规范的存在即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
那么法律,也应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因而法律必然可以作为调整社会行为关系的规范。
然后,由法律的定义:“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特征:“由国家机关制定”也是必然的。
同时,这也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阶级性的体现!
再者,如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自由,民主,平等。
而平等,众所周知,只是相对的。
我认为这也是权利与义务存在是必然性。
倘若我们失去权利,仅仅保留有无尽的义务,那么现在的社会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那么权利,是否也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一种民主的体现?或者说是一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利益牺牲?
最后,法律的强制性。
法律拥有与道德规范相似的功能,但是道德的约束依赖于人类内心的良心底线。
而法律,作为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品,决定了其必须拥有强制性。
否则何以体现统治者的决策性?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尤其在统治者拥有对法律的解释权的时候?
由此,我们难道不能确认法律的本质是强制性?当然,我所提出的阶级性仅仅体现在统治阶层与被统治者之间,仅仅是侠义上的阶级性。
继而,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关乎法律本质的重要问题:“法律的本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那么,法律的本质是否一直以“阶级性”来体现?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法律本质”就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的核心问题。
也就是说,关于“法律本质”,既“统治阶级的意志”观点,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研究。
进入八十年代,社会的变革,人民思想的进步无疑对旧有的法律思想造成冲击。
那么,法律的本质是否发生改变?法律是否拥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本质?
无疑,答案是肯定的。
法律作为道德社会规范的一种提高,一种统治者用于体现统治领导阶层威严的工具,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其阶级性是无可避免的,其暴力性强制性也是无可避免的。
自古以来,唯一的不同可能就体现在其阶级压迫的严重性。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无数次朝代更迭,无数次改革,唯一改变的仅仅是阶级性的严重程度!
那么,综上所述,法律的本质,即是社会的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