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的习惯

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的习惯

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的习惯【摘要】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生于苏格兰。

他的朋友亚当。

斯密曾评价他说:“总之,无论在休谟生前或死后,我始终认为,他在人类的天性的弱点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

”1[1]如此优良德行的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一书中将全部哲学关系的根源归为七类关系,即相似关系、同一关系、空间和时间关系、度量或计数的比较关系、性质差异程度的比较关系、相反关系、因果关系。

本文重在研究七大关系中的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

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根源。

正如休谟本人所说,“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

”2[2]独一无二是由于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依据感觉而来,是经验的,而人的感觉则是不确定、不清晰的。

因此我们的认识是需要建立在因果联系中的。

因果联系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联系,是一种基于经验但是不具备必然的联系。

由此观点,可以得知因果关系是一种经验关系,按照相近、接续、恒常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出现。

便可由一个推到那一个,我们就将一个称之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

然而这种根据经验而来的推论完全是由于习惯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

所以根据休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有着“纽带”的作用。

虽然这种因果关系理论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检验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是绝不影响我们从知觉出发,将习惯作为指导,根据经验论证我们的因果关系;并且这一切可以有益于我们从事实出发,探求真知,以真知作为我们人生前进的风向标。

【关键词】因果关系;习惯;经验;恒常结合;心灵一、关于因果关系的推理休谟认为“两种因素构成了有关因果的所有推理,一个是感官印象或者记忆印象,另外一个是形成印象的对象,或者是由这个对象所带来的那个存在的观念。

因此,在这里就有三件事情需要说明:首先是有关原始的印象。

第二是对相关的1[1]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1页2[2]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4页原因观念与结果观念的推进程序。

第三是那个观念的性质和本性。

”3[3]休谟通过对这三件事情的说明将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得出了习惯的概念。

首先,关于原始的印象的问题,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的开端首先说明了一切人类心灵中的知觉被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种,这两种可称之为印象与观念。

休谟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印象是比观念更强更猛的知觉,而观念只是用来表示我们的全部感觉、情感以及情绪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微弱的意象。

并且印象与观念遵循两个原则:印象先于观念,观念是印象的复现;想象能够自由改变和移动它印象中的相应观念。

”4[4]根据我们的全部观念都是由印象复现而来的原则,休谟首先考察了因果关系的观念,并且考察这个观念所由产生的那个原始印象。

通过考察发现,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称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两个观念,我们只能找出两个观念分别对应的印象,而找不到它们因果联系的印象。

所以我们要想找到因果联系就必须去发现两个观念分别对应的印象之间的那种关系。

第二,在对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例考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关系有两个:一个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近关系,一个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接续关系。

休谟指出,相近关系和接续关系可以认为是原因和结果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对于因果关系来说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所以休谟进一步研究,以求在它们的基础上可以提供一个完善的原因作用的观念。

“一个对象可以和另一个对象接近、并且是先在的,而仍不被认为是另一个对象的原因,这里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应当考虑。

”5[5]休谟在这里提出一个“必然联系”的概念,他认为这种关系比上述两种关系的任何一种都重要得多。

在对必然联系的考察中,休谟通过对原因作用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因果关系不具有直观和理证的确实性,它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的。

我们只能根据经验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外一个对象的存在,而我们作出这种推断依赖于原因和结果的恒常结合。

在找到了恒常结合后,我们总是要从3[3]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76页4[4]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8页5[5]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70页一个对象向另一个对象推断,所以我们就能够对推断的本性进行研究,并发觉从印象到观念的那种逐渐推移过程的本性,最终我们发现那个必然的联系要依赖于那种推断,而并非是推断依赖于必然的联系。

这种恒常结合的关系即表现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而非原因和结果是必然联系的。

第三,我们已经发现了原因和结果之间恒常结合的关系,但是,很明显,任何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不论发生多少次,仍只是一种重复,并不能充分说明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在观察到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后作出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有因果关系的推断呢?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推理是来自于人类的心灵活动而非理性。

心灵在运用原因或者结果进行推理时一定会有一些印象的存在,这些印象大多是源自于经验而来,因为经验是以恒常结合的对象的方式为我们所了解的,而经验又可推导为由习惯而来。

于是,休谟提出因果推断是基于习惯而发生的理论。

至此,习惯的概念成功的被推导出来且引入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之中。

从以上的三点论述中可以看出,显然,习惯在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习惯在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使它拥有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呢?二、关于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习惯被休谟定义为“凡不经任何新的推理或结论而单是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我们都称之为习惯。

”6[6]通过休谟的论述可以看出,习惯的形成不需经过任何新的推理过程;习惯不是通过反省观念引出的结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印象的重复。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因果观念源于经验,即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经验。

首先,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经验。

休谟指出,“习惯的形成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它是依靠经验产生的。

”7[7]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大山中迷了路,突然看见前方有依稀的灯光并且还可以看见飘起的炊烟,那他一定会断言说,那个方向一定有出口。

但是他如果看不到这些东西,便不能得出这个结论,而且这个6[6]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91页7[7]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92页结论也是由于这个人平时的生活经验所来。

通过对印象的考察,能让观念变得清晰起来;对观念的考察,亦能使我们的所有推理变得清晰。

其次,习惯的形成不需经过任何新的推理过程,也不是通过反省观念引出的结论。

休谟认为,“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发生了作用。

那些对象似乎是那样不可分离的,以致我们由一个对象推到另一个对象时,中间并无片刻停顿。

”8[8]例如,当那个人在山中看见前方有依稀的灯光并且还可以看见飘起的炊烟,在那种场合下他并没有反省曾经有过的结论,而是直接、自然、立刻就得出结论的。

这也印证了习惯的这一特点。

休谟在这里通过将习惯与推理严格区分开来,也再次论证了他之前的观点,即因果推理不能用理性的方法证明。

最后,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现象的重复。

在由因及果的推断中,习惯是从经验中相似现象的反复出现,即所谓对原因和结果的知觉的恒常结合中产生出来的。

所以,现象的恒常结合是习惯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休谟对习惯的定义反映了习惯的一些基本特征。

那么,习惯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在休谟的论述中,常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两个弹子球相撞。

这个例子可以表述如下:桌子上放着两个弹子球,弹子球A和弹子球B,弹子球A向静止的弹子球B滚去,两球相撞,原先静止的弹子球B开始运动。

我们可以说弹子球B的运动是由于弹子球A的运动和两球相撞引起的。

同时,它们满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近性和接续性。

如果我们反复进行这个实验,还会得到第三个关系,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恒常结合。

既然它是建立在先前的经验以及我们对于其恒常结合的记忆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产生了:经验究竟是依靠想象、还是凭着知性形成这个观念的呢?还是由于我们理性的决定而去做出这样的推移呢?为澄清这一问题,休谟经过假设论证且反驳了任何试图通过理性去证明的方法,因此我们观察这类关系时的心灵活动就是感觉并非推理。

因此,休谟提出了习惯的概念。

休谟认为,“我们可以把下面一种说法立为一条确定的真理,即凡由任何现前印象而来的信念,都只是由习惯那个根源来的。

当我们习惯于看到两个印象结合在一起时,一个印象的出现(或是它的观念)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另一个印象的观念。

”9[9]休谟的这一观点无疑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心灵活8[8]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93页9[9]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96页动。

当我们观察到某一类现象发生时,另一类现象随之发生,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就使我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习惯。

例如,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火”时,我们的手会同时感到“热”,眼睛表示我们的视觉,而手的感受是触觉,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使我们在“火”和“热”之间建立了一种恒常结合的关系,同时心灵也形成了习惯,看到“火”的印象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热”的观念上,反之亦然。

休谟对此论述到,我们完全由习惯所决定去设想将来与过去一致。

当我们看到一个弹子球向另一个弹子球滚去,我的心灵立刻被习惯带到通常的结果上去,在我眼见之前就构想到另一个球的运动。

所以,习惯使人心在没有任何概念关系的观念之间形成一种心灵关系。

它的形成使我们一旦见到某一类现象的发生,心灵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跟它恒常结合的另一类现象上去,并且期待它也会发生。

因果推断的基础正在于此,习惯伟大的作用力也由此得以体现。

由此发现,我们的心灵的超越性,不是因为理性起了作用,而是因为习惯起作用创造了这种联系。

所以习惯在因果关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但是,接着对上述例子进行分析,我们会想:在看到弹子球A运动并且两球相撞时,我们不仅仅是构想弹子球B的运动,而且我们还相信它将运动。

那是因为我们相信它将运动的那个信念,那这个信念休谟如何解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休谟是这样理解“信念”的,他认为,“当一个对象的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我们立刻形成它的通常伴随物的观念;因而我们可以给意见或信念下一个部分的定义说:它是与现前一个印象关联着或联结着的观念。

这个定义反映了信念的一部分特征:首先,必然有某种对象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之前,作为我们推理的基础;其次,信念是一个观念。

”10[10]例如,我坐在窗边,隔着窗我看见外面下雨了,这时我推断路面一定湿了。

虽然此时我没有看见路面,但是我仍然这样推断,并且相信它一定是真的。

我们此时的信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结合例子和休谟给出的这个定义便能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下雨作为一种对象呈现于我的眼睛前,以此为基础我进行推理得出路面一定湿了这个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