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与玩具试题简答题1. 如何认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答: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
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
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
(4分)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
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
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4分)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
(2分)2,教师应该从幼儿哪些外部动作上去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答: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3. 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答:(l)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4. 如何理解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答:表演游戏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其特点是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
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通过以扮演特定角色产生游戏性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性优先于表演性。
(5 分) 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
游戏性贯穿并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幼儿在游戏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的。
(5分)5.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内容?答:有(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6.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整合其基本路径是什么?答:游戏与教学的整合路径包括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
(1)游戏教学化。
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
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享受游戏了取得同时,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
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相累加,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2)教学游戏化。
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轻结果重过程。
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成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安全来代替教学,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精神。
(各5分)7.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答:(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3)幼儿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各2分)8.教师在对玩具玩法进行指导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答:第一,把握玩具的教育功能,突出关键经验(3分);第二,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到幼儿的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及时加强对玩具操作的过程指导,便于幼儿经验的提取(4分);第三,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玩具操作活动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提升,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动作经验提升到概念层次,有助于经验的迁移和拓展。
(3分)9.为什么说“玩具是孩子第一部无文字的教科书”?答: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10.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
主要观点:(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
11.经典游戏理论有哪些贡献?答: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②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③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④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12.简述幼儿游戏的特征?答: 主动性。
指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
虚构性。
即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
通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兴趣性。
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的兴趣支配。
游戏的兴趣性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形象性。
游戏的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
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
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13.简述幼儿游戏的情景的特征?答:(1)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2)游戏内容的丰富性(3)游戏机会的均等性14.玩具有哪些教育作用?答:①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②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品德行为;③玩具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5.简述幼儿游戏的认知分类?(简答皮亚杰如何进行游戏分类)(简述按认知发展的游戏分类?)答: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①感觉运动游戏;②象征性游戏;③结构游戏;④规则游戏。
16.简述”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答:剩余经理说的主要观点是: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
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
17.简答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18.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须技能的重要途径.19.教师应该从幼儿哪些外部动作上去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 (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答: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20.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答: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21. 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22.为什么说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答:(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
23.如何认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游戏的课程价值?答: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
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
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
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
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
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
24.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是什么?答:(1) 游戏教学化。
“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
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
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2)教学游戏化。
“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
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的精神。
25.简述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答: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26.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游戏划分为哪些类型?答: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2)旁观(游戏的旁观者);(3)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是后面四种。
27.按照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如何进行游戏分类?答: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结合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