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游戏与玩具

幼儿游戏与玩具

1 / 10幼儿游戏与玩具教学辅导三(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幼儿游戏的多种分类,幼儿游戏的发展过程,幼儿游戏的发展趋势。

2.掌握幼儿各类游戏的含义。

学习重点:掌握幼儿游戏的认知发展维度和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维度。

学习难点: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过程。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1.按照幼儿的认知发展分类:(皮亚杰)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2.按照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分类:(帕顿)偶然的行为、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3.按找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类。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

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娱乐游戏等。

2 / 104.按照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分类,可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5.按照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两类。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一)游戏的发生:刚出生的婴儿不会游戏,两三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体或玩具产生好奇心并且做出积极的反应。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过程1.以认知为主线的幼儿游戏的发展(1)感觉运动游戏阶段:2岁前最多,是幼儿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幼儿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象征性游戏阶段: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发展。

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到明显的高峰,此时出现了以物代物和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

同时还出现了结构游戏。

当幼儿进入生命的第二年,尤其是一岁半左右,依靠象征来思维的能力开始展现,此时幼儿便开始从事最初的想象游戏。

4岁后,象征性游戏呈衰减趋势。

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两三岁的幼儿出现了真正的以物代物,到幼儿中期,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以人代人的角色游戏标志着角色扮演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结构游戏主要出现在幼儿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它是各类游戏中最直接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游戏形式,主要发展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高矮等概念和物体的结构概念,此外也具有象征功能。

3岁左右的幼儿的乐趣更在于对材料的动作过程,结构的目的性不明确。

4-5岁开始出现模拟物体的努力。

5-6岁幼儿逐渐能选择恰当的建筑材料,建构形象逼真的物体。

6-7岁的幼儿可以联合起来开展结构游戏。

3 / 10幼儿末期,象征性游戏和结构游戏进入了结束期,并出现了新的游戏形式。

(3)有规则游戏阶段是幼儿末期的游戏新发展。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是在幼儿末期以后,在6-10岁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2.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幼儿游戏的发展(1)单独游戏阶段:婴儿期和幼儿早期的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觉察别人的存在。

(2)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游戏逐渐具有社会性。

此阶段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初步的玩伴关系。

(3)联合游戏阶段:多见于三四岁,会共同活动,但没有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4)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发展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婴儿时期游戏的内容更多是反映婴儿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游戏中并无明确、明显的主题。

2-3岁幼儿游戏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范围逐步扩大,游戏出现了较明确的主题。

3-4岁幼儿游戏的内容由反映日常生活过渡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逐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构思游戏主题。

4-5岁幼儿游戏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并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游戏主题的意识性、灵活性、社会性和深刻性逐渐加强。

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称为具有更多社会意义的主题游戏。

2.幼儿游戏形式的发展趋势:4 / 10游戏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精确化;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游戏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第四章幼儿游戏的指导、观察与评价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游戏的环境创设要求。

2.掌握幼儿游戏的观察策略与评价,幼儿游戏的设计与组织。

3.重点掌握幼儿游戏的现场指导方式、方法和时机。

学习重点:掌握幼儿游戏的指导方式、方法和时机。

学习难点:掌握幼儿游戏的观察和评价。

一、幼儿游戏的环境创设环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二,符合幼儿特点;第三,保证幼儿的安全性。

(一)户外游戏场地的创设1.按结构特征分类(1)传统的游戏场地:一般安置一些固定的常规运动设施,设施间缺乏有机联系。

有利于幼儿的动作和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但功能有限。

另外,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创造性的游戏场地:5 / 10提供多样化的游戏设施,以引发多样化的游戏经验。

出现了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安置了可移动的设施和器械,开辟了自然区域。

大大增强游戏的创造性。

(3)冒险性的游戏场地:起源于丹麦。

主要指利用了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废弃物规划的游戏场地,各种设施都是临时的,由幼儿自己建筑,用木材、绳索、轮胎、砖块等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胜任感,并获得很多技巧。

但这种游戏有不确定性、挑战性和一定的危险性,其中安全问题是主要隐患,需要配备专业的成人在场指导。

2.其他分类一般幼儿园除了宽敞平坦的体操区及一般的运动区外,还可设有球类区、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养殖区等。

(二)室内游戏环境的创设xx常规的游戏区一般包括:积木区、美术区、角色游戏区、益智操作区、科学区、图书区等。

有些幼儿园还设有一些特色区域,如音乐区、蒙氏游戏区等。

二、幼儿游戏的设计与组织(一)幼儿游戏目标与内容的制定幼儿园游戏的目标是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期望通过游戏得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在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和游戏的类型差异,目标要有实际的针对性,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渐进发展性。

总之,幼儿游戏的目标的制定要具体,便于操作;游戏目标包含的内容要全面;游戏目标的制定要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游戏目标的确定要在过程前完成;游戏目标的表述前后要一致。

6 / 10幼儿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游戏的组织安排根据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自主游戏”和“教学游戏”两类。

1.自主游戏的组织自主游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自由选择、自主开展和自发交流。

这种游戏形式突出体现了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意愿活动这一本质特点,明确了教师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营造者、游戏过程的观察支持者、游戏成果的分享激励者地角色地位。

在自由选择的环节,教师的指导策略是: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提供幼儿选择的条件,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自主展开的环节,是游戏的主体环节,是幼儿主题内在动机完全得以激发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善于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以推进其游戏进程,避免过多干预。

自发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

2.教学游戏的组织以教学(狭义的教学,即正规的、以集体形式为主实施的系统学科教学)方式来组织幼儿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也称为手段性游戏。

一般有五个环节: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材料;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观察游戏;参与游戏,指导游戏;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三、幼儿游戏的现场指导(一)幼儿游戏的指导方式7 / 101.平行式介入法:即教师在幼儿附近玩与幼儿游戏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

教师起暗示指导的作用,指导是隐性的。

2.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3.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

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教师的指导方式还可分为直接介入指导和间接介入指导,以及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

(二)幼儿游戏的指导方法1.语言指导(1)发问:主要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

(2)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

(3)鼓励与赞扬:主要针对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

(4)建议:8 / 10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

2.行为指导(1)身体语言: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

(2)提供材料: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什么方向发展,可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应适当给予示范、讲解,帮助幼儿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

3.幼儿游戏的指导时机游戏干预的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成人的期待与幼儿的需要。

遇到以下情况时,教师可以适当介入。

(1)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把握好介入的时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9 / 10四、幼儿游戏的观察与评价(一)幼儿游戏的观察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取关于幼儿游戏的丰富信息。

1.观察的方法根据观察使用的工具可将观察分为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

根据观察的时间段分类,可分为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定点观察(定点不定人观察)和跟踪观察(定人不定点观察)。

2.观察的要点和原则(1)要点: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是观察的要点。

可以把以下几方面作为观察的视角:幼儿的兴趣点;幼儿的行为类型;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幼儿的情绪体验;影响幼儿情绪的行为;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2)原则:明确目的,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在确保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所有游戏能力的情境中进行;保证对幼儿的室内和室外游戏进行观察;应在幼儿彼此熟悉并熟悉环境后才开始观察;持续观察,确保记录的是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

(3)有效性:观察面要xx;有xx;具备一定的xx。

2.游戏的评价(1)价值取向:强调幼儿自主发展;强调个别差异性和具体感受性;强调发展的不同10 / 10层次和水平。

(2)原则:客观性;描述性;形成性;差异性原则。

(3)内容:xx的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幼儿游戏的教师实施的评价,而是对幼儿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

①对幼儿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会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