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


三、治病求本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同治
9
四、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时间针法: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 法、 飞腾八法。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10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11
第三节 针灸处方
一、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 《百症赋》:“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对症选穴
(2)根据病变的脏腑 病变的脏腑取原穴为主,相表里的 脏腑取络穴为客。
21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1.诊断疾病 2.治疗疾病 (1)俞、募穴单独应用 俞为阳,“阴病治阳”,治疗五脏病。 募为阴,“阳病治阴”,治疗六腑病。 (2)俞、募穴配伍应用 临床上背俞穴往往与相应的募穴相配使用, 称为俞募配穴法,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
22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单独应用 即治疗各自所属经脉的病证,也可治 疗相通的奇经病证。 2.配伍应用 属上下配穴法范围。
23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凡与脏、腑、气、血、筋、脉、骨、 髓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 疗。
24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1.诊断疾病 2.治疗疾病 急症: 阴经郄穴治疗血证。阳经郄 穴治疗气形两伤的病证。气伤痛,形伤 肿。 与八会穴配合:“郄会配穴”
12
(二)配穴方法 1. 按经脉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 “本经有病本经求。” 配合原则:根据病性病位,循经取穴、辩 证取穴。 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 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 位
13
(2)表里经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属本法。
(3)同名经配穴法
14
2. 按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 和腰部以下。 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属 本法。
15
(2)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腰背为阳。 《灵枢 官针》“偶刺”及“俞募配穴法” 等均属本法。
(3)左右配穴法: 《 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就是左 右配穴法的运用。
16
二、刺灸法的选择 1.疗法的选择 2.操作方法的选择 3.治疗时机的选择
17
第四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的应用) 原则:《 难经 六十九难》:“虚者补其 母,实则泻其子。” (1)本经子母补泻法 即选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实证 取子穴用泻法;虚证取母穴用补法。 以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同的五输穴作为补泻 的基准。
18
(2)他经子母补泻法 A.母子经子母补泻法 本经实证,取子经子穴主治;本经虚证,取 母经母穴主治,称母子经子母补泻法。 B.表里经子母补泻法 本经实证,取表里经子穴主治;本经虚证, 取表里经母穴主治,称表里经子母补泻法。
19
3. 按时选用 二、原络穴的临床应用 1.单独应用 原穴:(1)诊断疾:(1)主治络脉病证。 (2)治疗表里经病证。 2.配伍应用 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法) (1)根据脏腑经络的先病与后病: 先病为主,取其原穴;后病为客,取其络穴。 20
下篇
针灸应用
第六章
治疗总论
1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泻实
2
1.补虚泻实的基本概念 2.补虚泻实的临床应用 (1)补虚的方法 A.古代关于补虚的方法: “虚则补之”《灵枢 经脉》 “寒者热之”《素问 至真要大论》 “寒则留之” 《灵枢 经脉》 “陷下则灸之” 《灵枢 经脉》
3
B.现代关于补虚的方法: “补其本经” “补其表里经” “虚则补其母” C.临床常用补虚的腧穴: a.偏于补气虚的腧穴: 肾俞、脾俞、胃俞、膻中、肺俞、心俞、 命门、中脘、气海、足三里、太渊、太白、 神门、三阴交。
6
C.临床常用泻实的腧穴: a.用于表实证: 风池、合谷、列缺、大椎、曲池。 b.用于里实证: 天枢、曲池、上巨虚、太冲、内庭。 c.用于痰实证: 天突、膻中、合谷、丰隆、阴陵泉、尺泽。 d.用于血瘀证: 曲泽、委中、十二井、地机、膈俞。
7
(3)补泻兼施 二、清热温寒
1.热则疾之 2.寒则留之
8
25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26
4
b.偏于补血虚的腧穴: 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悬钟、心 俞、血海。 c.偏于补阴虚的腧穴: 关元、肾俞、血海、三阴交、太溪、膏 肓、阴郄、志室。 d.偏于补阳虚的腧穴: 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命 门。
5
(2)泻实的方法 A.古代关于泻实的方法: “盛则泻之” 《灵枢 经脉》 “满则泄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宛陈则除之” 《灵枢 经脉》 “热则疾之” 《灵枢 经脉》 “血实者宜决之” 《素问 阴阳印象大论》 b.现代关于泻实的方法: “泻其本经” “泻其表里经” “实则泻其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