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1)第一节地理概况 (1)第二节井田面积及煤层赋存情况 (1)第三节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及地表小窑开采情况 (2)第四节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情况。
(3)第二章矿井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的建设 (4)第一节矿井开拓系统及建设情况 (4)第二节矿井采掘生产系统及建设情况 (4)第三节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与建设情况 (4)第四节矿井提升、运输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5)第五节矿井给、排水系统设计与建设情况 (5)第六节矿井防尘、防灭火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6)第七节矿井供电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6)第八节其它安全设施设计与建设情况 (6)第四章矿井生产及辅助生产系统联合试运转情况 (8)第一节矿井主提升和运输系统 (8)第二节矿井“一通三防”运转情况 (9)第三节矿井防排水运行情况 (12)第四节采掘工作面运行情况 (13)第五节供电及通讯系统运转情况 (14)第五章煤矿试生产期间的安全技术措施 (14)第一节成立联合试运转工作领导小组 (15)第二节采掘安全技术措施 (15)第三节加强“一通三防”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31)第四节矿井防治透水的安全技术措施 (39)第五节加强机电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41)第六节防治顶板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44)第七节防治放炮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47)第八节加强提升、运输管理、防止跑车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48)第九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49)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第一节地理概况(1)矿井位置、围与交通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位于盘县柏果镇业租村境,隶属省盘县柏果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51″~104°30′16″,北纬26°02′22″~26°02′59″。
矿区地址: 盘县柏果镇业租村。
距红果火车站48km,距盘县县城42km,距盘县电厂5km,离小云尚火车站1km,水(水城)柏(柏果)铁路从矿部经过,盘水公路穿过矿区,交通极为方便。
第二节井田面积及煤层赋存情况(1)、矿界围鑫源煤矿为整合技改矿井,井田境界由省国土资源厅划定,矿界形状成三角形,最大长度1.185kw,最大宽度0.485kw,面积0.2777km2,拐点坐标(坐标系)如下:拐点 X(m) Y(m)1 2881350 354504052 2882021 354497103 2882500 354501204 2882073 35450180开采标高:+1800m~+1400m。
⑵煤层赋存及围岩情况1)煤层矿区煤系地层属龙潭组。
含煤29层,区含煤地层含煤总厚29.35m,含煤系数为8.42%。
可采煤层10层,全区可采煤层有1、3、5、6、9、10、12、15、16、18、20煤层,可采煤层总厚约18.37米。
本矿围,根据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可采煤层共6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3、5、6、9、10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1煤层:即煤系上部第一层煤,煤厚1.28~2.92m,平均1.90m,含0.02~0.27m泥岩夹矸1~2层,结构较简单,204孔夹矸2层(厚0.25m、0.25m),上部煤分层小于夹矸厚度,底部煤分层不可采,煤层不稳定,局部可采。
3煤层:上距1煤层间距为16m左右,煤厚0.88~1.89m,平均1.22m,一般不含夹矸,结构简单,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
5煤层:上距3煤层42m左右,煤厚1.66~2.97m,一般厚2.00~2.50m,平均2.40m,一般含0.03~0.09m夹矸1层,结构简单,煤层稳定,全区可采。
6煤层:上距5煤层10m左右,煤厚1.66~2.04m,一般厚1.70~1.90m,平均1.86m,部分含0.04~0.08m泥岩夹矸1~2层,结构较简单,煤层稳定,全区可采。
9煤层:上距6煤层24.5m左右,煤厚0.97~2.90m,平均1.94m,偶含0.06m左右夹矸1层,结构较简单,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
10煤层:上距9煤层8m左右,煤厚1.00~2.01m,平均1.50m,一般不含夹矸,结构简单,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
表1-4-1 可采煤层特征表2)围岩情况1煤层:直接顶板粉砂质泥岩,间接顶为灰绿色粉砂岩,层理发育较为平整,裂隙不发育,平均厚5m,老顶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层面平整,裂隙不发育;伪底为泥岩,厚0.02~0.1m 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直接底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4.7m左右。
3煤层:顶板为灰色细砂岩,岩性坚硬,致密,层理发育,层面十分平整,平均厚7.51m;伪底为薄层泥岩,厚0.03m左右,遇水膨胀,直接底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岩性有遇水变软的特征,平均厚10.5m。
5煤层:直接顶为泥质粉砂岩,层面呈凸凹状态,厚2.5m左右,老顶为灰色分砂岩,层理发育,裂隙也较发育,厚3.5m 左右;底板为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层理发育,裂隙也较发育,厚6.0m左右。
6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7.0m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老顶为泥质粉砂岩,厚1.5m左右;直接底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层理发育,层面较平整。
9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9.0m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0.5m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5m左右。
10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2.0m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0.3m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2m左右。
3)煤质各可采煤层原煤水分(Md)、灰分(Ad)、挥发分(Vdaf)、硫分(St,d)等见表1-4-2。
1-4-2 矿区可采煤层主要煤质特征表灰分(Ad):矿区煤层的灰分一般在16~30%之间,属中灰煤。
灰分的变化规律是:低灰煤大多集中于煤系中部的中煤组,上煤组及下煤组煤层的灰分一般高于中煤组。
灰成分以SiO2为主,一般含量大于50%,其次为Al2O3和Fe2O3含量达20%左右,C a O、M g O等含量一般均低于10%。
挥发分(Vdaf):原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32.40~39.55%,平均32.41~38.50%,变化不明显。
按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分级标准(GB/T 15224.1—94),本区煤层挥发分产率属中高挥发分煤。
硫分(St,d):煤中硫分含量主要以黄铁矿为主。
按煤的干燥基硫分分级标准(GB/T 15224.2—2004),3、5煤层为低硫煤, 1煤层为中硫煤,6、9、10煤层为中高硫煤。
本区低硫煤大多集中于煤系中部。
胶质层厚度:Y值在17~35mm间,一般为23mm左右,变化无规律。
可采煤层的容重一般为1.35~1.45t/m3。
发热量(Q):矿区可采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6.02~27.81MJ/kg,煤层为高热值煤。
可选性:本矿可采煤层3煤层为中等可选,1、5、6、9、10煤层为低等可选。
第三节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及地表小窑开采情况⑴矿井设计能力。
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
⑵矿井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为4年。
⑶矿井开拓方式: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
⑷地表小窑开采情况区原小窑开采已有多年历史,在北部边界的煤系地层及煤层露头带上浅部开采,开采量极小,很早前全部关闭;原破田煤矿、打铁沟煤矿主要开采5、6煤层,生产能力3万吨/年,斜井开拓方式,1400水平以上资源基本开采结束。
该矿煤层及其顶板一般无涌水现象,老采空区有积水来自雨季从斜井口流入,采用间隙性水泵抽水,未发生过突水、淹井事故。
第四节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情况⑴矿井水灾害情况。
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简单,顶底板裂隙、断层、渗水量较少。
大气降水是矿区各岩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要预防小窑老空,巷道积水,抓好防透水探放工作,设置防水线。
⑵矿井火灾情况。
9、10号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均为2类,属自燃煤层。
⑶矿井瓦斯灾害情况。
根据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09]252号《对六盘水市煤矿2009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鑫源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1.2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0.47m3/t,矿井属高瓦斯矿井。
2010年12月委托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1400水平以上9#、10#煤层作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9#煤层相对瓦斯压力为0.42 MPa,小于0.74MPa。
煤样的坚固性系数为0.431,小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为15.1mmHg,大于10mmHg。
软分层煤样的瓦斯膨胀能为43.88Mj/g,大于42.98Mj/g,具有突出危险性。
10#煤层相对瓦斯压力为0.8 MPa, 大于0.74MPa。
煤样的坚固性系数为0.378,小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为15.4mmHg,大于10mmHg。
软分层煤样的瓦斯膨胀能为71.88Mj/g,大于42.98Mj/g,具有突出危险性。
⑷矿井煤尘灾害情况:本矿区煤尘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详见表4。
表4 煤尘爆炸性情况⑸矿井顶板灾害情况井田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影响开采的断层较多,煤层顶底板条件较稳定。
9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9.0m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0.5m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5m左右。
10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2.0m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0.3m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2m左右。
第二章矿井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的建设第一节矿井开拓系统及建设情况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现工业场地已建成,地面生产系统全部形成。
目前矿井开拓系统已完成,主斜井247.32m、副斜井239.25m 及回风井245.79m三对井筒已按设计掘到1400水平,已布置到位,在+1400m水平已形成井底车场、水仓、机电硐室、消防材料库、避难硐室等。
在1414标高布置1902运输巷专用回风绕道,在1414标高布置1902回风巷专用回风绕道,实现1902回风巷和运输巷专用回风。
首采工作面(1901工作面)布置在9号煤层北翼,在1406m 标高布置1901运输巷、1424m标高布置1901回风巷,工作面走向长190m,斜长55m。
在9号煤层南翼布置准备工作面(1902工作面),现布置1902运输巷和1902回风巷作为接替,形成完整的井下生产系统。
第二节矿井采掘生产系统及建设情况⑴回采工作面首采工作面布置在9#煤层中,采煤工艺为炮采。
煤电钻(MSZ —12型)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煤,搪瓷溜槽运煤。
煤层厚1.8m,平均倾角30°。
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9.0m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0.5m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5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