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基础知识
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 从心系,上挟咽(2),系目系 (3)。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4)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5)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 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 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 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循行
• ①起始于内角(睛明),上行额部(攒竹、
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 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 会)。 头旁一支:②从头顶分到耳上角 (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 直行主干:③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
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 分出下行,④内侧一支:沿肩胛内侧,夹 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 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 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肾俞),进入脊旁筋肉,⑤络于肾,属于 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中膂俞、白环俞)。⑥腰部一支:从腰中 (肾俞)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上髎、 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 腘窝中(殷门、委中)。
• 上行的一支:⑥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
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 (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 耳中(听宫)。 • 又一支脉:⑦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 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 经)。⑧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 虚脉相通。
病候
•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
•
本经穴
• 本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
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中府 (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 (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 (经),太渊(输、原),鱼际(荥), 少商(井)。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肺经
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 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 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 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
本经穴
• 本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
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隐白 (井),大都(荥),太白(输、原), 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 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 (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 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
(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脉)。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脾经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并且统管人体的 阴血,经常调理脾经可以改善脾胃不合, 月经淋漓不尽,水肿虚胖的症状,并有效 改善预防松弛下垂的肌体
手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经
循行
• 《灵枢· 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胃经
胃经是人体长寿的保证,调理胃经可以有 效改善胃部不适,眼歪斜,面部萎黄等现 象,脾胃经的气血不足直接影响您25岁以 后的身体机能;
足太阴脾经
循行
•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
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 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 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 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 (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 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 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 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 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 (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穴
• 本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
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 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 扶突,禾髎,迎香。
交会穴
•
大椎(督脉),水沟(督脉),地仓 (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手阳明大肠经
•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
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 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 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 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 五里、臂臑),
循行
• 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
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 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 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 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 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 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 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 足阳明胃经)。
病候
•
本经腧穴可主治“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 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 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 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肩 前、上肢屈侧外缘疼痛,大指侧的次指 (食指)痛而不好运用。等。本经异常变 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 胀。
经络基础知识
作者:李强
什么是经络
•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
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 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 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 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 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 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 ①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沿手掌
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 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 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 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 沿上臂外后侧,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 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 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 大椎),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 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
病候
• 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 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 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灵 枢· 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 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是主心所生病 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 中热、痛。
本经穴
•
病候
•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
吃后即呕,胃脘痛,腹胀,舌根强痛,喜嗳气, 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 力。 本经腧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 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 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 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之大络:实证,全身都痛;虚证,各关节弛缓 乏力。
• 本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
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 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 末穴少冲。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 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
销售话术
• 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心经
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 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 睡眠质量的问题 。
• 内行一支: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
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 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 (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 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 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 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 出次趾末端(厉兑)。
• 小腿部一支:⑿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
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 出中趾末端。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部 (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 (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 本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
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 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 病症。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腹 胀,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 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 热病,神志病,胸部及膝膑等经脉循行部 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臂 痛得折断。 本经腧穴主治“液”方面所 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 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 边痛。
本经穴
• 本经共有19个穴位,左右各19穴。8个穴位
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 颈、面部。少泽(井),前谷(荥),后 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 老(郄),支去(络),小海(合),肩 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 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 颈部一支: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
(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 大椎),⑥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⑦ 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腕),散 络于脾。 ⑧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 (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 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 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 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本经穴
• 本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
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 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 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 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 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 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 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 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
经络的作用
• 1、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 2、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 3、抗御病邪 保卫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