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调查组长: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成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主观感受,探讨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原因,并希望集合大家之智慧,寻求改善这一现状的途径和策略。

研究阶段及任务:
报告正文:
教育是百年大计。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功能意味着教育领域的相关变动将影响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发展。

而其中,教育资
源又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问题将直接间接地制约着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而在我们中国,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希望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对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分析导致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和措施。

本次调查共发放131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一、调查情况:
在调查中,有将近7成的参与者高中所就读的学校是重点中学:
其次在高中就读学校为重点中学的参与者中,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比同地区其他学校更加优越。

在对学校分重点非重点班级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激励同学的学习劲头,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四成的参与者表示不支持,认为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其余的参与者则表示没什么意见。

此外,参与者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数据统计图如下:
、在参与者认为的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教育资源方面中,教育经费和硬件设施均占48.51%,师资力量占31.68%,其他为5.94%。

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因素的数据统计表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国家教育投入
严重不足;政策制度导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对于近几年国家发起的一系列教育改革,45.54%的参与者认为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39.6%的参与者则认为不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剩余的15.84%的参与者认为并没有对教育分配现状带来实际影响。

另外,参与者认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对我国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的数据统计图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富者越来越富,贫穷者越来越贫穷;影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妨碍政府形象,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6%的参与者认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不均衡的方面。

这主要是教育经费,硬件设施和师资。

其中极度不均衡的当属教育经费。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学生有80%在农村,可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与教学水平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还是经费不足。

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一半的基建投资。

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与人口根本不成正比。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反差。

有的大城市投资建起的中小学,一间教室的投入几乎相当于偏远地区一所农村小学的全部家当。

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的学校,设有游泳池、体育馆、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而在偏远的农村,好多学生到初中毕业连键盘都没摸过。

试问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做不
到合理配置,将要如何培养出科技文化的人才?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均衡还体现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上。

重点学校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性质和任务也十分明确,但后来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给吹歪了——只管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有些地区的政府同时也给予重点学校优惠政策。

“择校风”由此而起。

现在有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优秀的教师资源不断地从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向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这种师资水平不断拉大校际间差距使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现象,对“择校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择校风”带来大量的择校费、建校费不断流入优质学校,又加剧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从图表一可以看到在选取就读学校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重点中学就读,很显然,这会造成学生来源的流向不均衡,使得多数的优秀学生流向重点中学,而学校招生人数往往有限,重点中学选取成绩优异的学生之后,较优秀学生和差生往往更多地流向普通中学。

重点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划分,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重点学校不仅聚集了优秀的师资,吸引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到来,并因此得到更多资金的注入,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而一般学校因为良好师资的流失,教育水平和实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教学情况越来越糟糕,生源严重流失,学校办学举步维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等地出现的神一样的中学,江湖上都流传着这些神级中学的传说,它们或是题山卷海的新晋苦修
派,或是出身尊贵的传统豪门,或是前途宽广的留洋预科班,相同的是,在别人视为畏途的高考,被他们轻易玩转,或者不屑为之,或者踩在脚下。

对他们而言,重点大学是保底,北大清华是正常,常青藤学校是可达成的期望——对于近千万的其他考生而言,唯有一句:给跪了。

有教育者说,公立超级学校、神级中学的奇迹,是以牺牲大多数学校的利益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代价的,违反教育规律,有害无益。

但他们的言论微弱无力,神们继续他们的狂欢。

在一个国内富家女放弃高考被美国8所名校录取的新闻后,一个普通学生的留言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

我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

但这条新闻把千万个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出身却从没放弃过努力的孩子,当成了傻瓜。

”作为同样从高考走过来的我,同样地感到又心酸又忿忿不平。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其中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最为明显,例如人口约2500万的甘肃只有十几所本科院校。

而在东部的江苏省,7000多万人口却有100多所大学。

贫困地区脱贫要依靠教育,可当地高校资源多数匮乏,学生考大学难是既定的事实。

部分高校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招生,但实际上本地考生已超过70%。

隐藏在背后的始作俑者便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是本次调查中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衡的最主要因素。

作为参与者选出的第二大因素——“教育制度设计偏颇”也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高考制度。

在我国,分数一样上的大学却大不相同。

各地区划分的高考分数线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大相径庭。

我国的高考制度形式上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以及优先照顾城市甚至是重点城市考生的准则。

例如,外地的考生考清华、北大难于登天,而北京本地的考生则相对简单的多。

这一点相信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深有体会。

这一部分折射出来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三、意见和希冀
明确政府职责:
(一)要规划职责,在规划教育资源是必须将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做到有利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更快发展,缩小差距(二)要投入职责,在增加投入总量前提下,调整教育支出结构,积极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
(三)要督查职责,建立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机制,努力吧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予以均衡化和合理利用
(四)转变政府行为
政府要成为教育投资主体,在资源分配、教育人事、考试招生、教育评估等方面制订公平公正的政策措施,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