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技术规范Q/TMVY01-20022002-10-31发布2002-11-1实施上海市金山区吕巷奶牛公司发布前言为确保本区奶牛安全、卫生优质高效的饲养与管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特制定本地方标准。
本标准是按GB/T1.1-2000和GB/T1.2-2002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A、B、C、D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市金山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金山区奶牛管理站、上海光明乳业集团、金山区兽医卫生监督所、上海市金山区吕巷奶牛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伟、陆耀华、孙爱林、沈国辉、符文勇。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2002年10月31日。
奶牛养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奶牛生产过程中引种、育种、繁殖、环境、饲养、消毒、用药、防疫、牛奶收集和废弃物处理应遵循的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奶牛养殖场奶牛生产饲养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 7959-1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8979-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6568-1996 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NY/T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 6045 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 5046 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17 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药防疫准则NY 5048 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二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牛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奶车出入的专用道路。
3.2 污道粪便等废弃物、淘汰牛出场的道路。
3.3 牛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牛粪、尿、死牛、褥草、过期兽药、残余疫苗、疫苗及药瓶和污水等。
4 引种、育种、繁殖4.1 引种引进种牛,按照GB 16567进行检疫。
引进的种牛,隔离观察至少30~45天,经兽医检疫部门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并入牛场饲养,供繁殖使用。
不应从疫区引进种牛。
4.2 育种详见附录A(奶牛育种方法)4.3 繁殖详见附录B(奶牛繁殖方法)5 牛场环境与工艺5.1 奶牛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场地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但远离居民和其他畜牧场、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
5.2 牛舍按照GB7959-1987标准应具备良好的清粪排尿系统。
5.3 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风速和光照应满足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生理需求,以降低牛群发生疾病的机会。
夏季要采用防暑降温措施。
5.4牛舍内空气质量应符合NY/T388的规定。
5.5 牛舍地面和墙壁应选用适宜材料,以便于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5.6 牛场内应分设管理区、封闭生产区及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管理区和生产区应处上风向,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应处下风向。
5.7 牛场净道和污道分开,污道在下风向,雨水和污水应分开。
5.8 牛场周围应设防疫河或围墙,场区设有若干绿化隔离带。
5.9 牛场排污按照GB8979-1996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6饲养6.1 饲养和饲养添加剂6.1.1 饲料及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NY 5048的规定。
6.1.2 奶牛的不同生长时间和生理阶段至少应达到《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二版)要求。
6.1.3 不应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各种化学、生物制剂及保护剂(如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剂。
6.1.4 应清除饲料中的金属异物和泥沙。
6.2 兽药使用6.2.1 对于治疗患疾病的奶牛及必须使用药物处理时。
应按照N45046执行。
6.2.2 泌乳牛在正常情况下控制使用抗生素药物,必须用药时,在药物残留期间的牛乳不应作为商品牛乳出售,牛乳在上市前应按规定停药,应准确计算停药时间和弃乳期。
6.2.3 不许使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违禁药物。
6.3 防疫牛群的免疫应符合NY 5067的规定。
6.4 饮水6.4.1 场区应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饮水质理应达到NY 5027的规定。
6.4.2 经常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6.4.3 若有水塔或其他贮水设施,则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予以定期清洗和消毒。
6.4.4 牛只必须有足够的清洁饮水,可采用自动饮水器。
自动饮水器应保持清洁,定进清洗,放牧场饮水应每天调换,确保奶牛健康。
7 卫生消毒按照GB16568-1996的规定搞好清洁消毒工作7.1 消毒剂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和在牛体内不应产生有害累积的消毒剂。
7.2消毒方法7.2.1 喷雾消毒用有效浓度的消毒药,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牛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牛环境消毒、牛场道路和周围及进入场区的车辆。
7.2.2 浸液消毒用有效浓度的消毒药水溶液,进行洗水、洗工作服和胶鞋。
7.2.3 喷撒消毒在牛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等杀死细菌或病毒。
7.2.4 热水消毒用一定温度的热水杀死细菌或病毒。
7.3 消毒制度7.3.1 环境消毒牛舍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每周用有效消毒药消毒一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消毒药消毒1次。
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并保持有效消毒药液。
7.3.2 人员消毒7.3.2.1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工作服严禁穿出场外。
7.3.2.2 一般牧场不接受外来参观者,必须进入场区参观时应彻底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疫病流行期间不许参观。
7.3.3 牛舍消毒牛舍在每班牛只下槽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用高压水枪冲洗,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7.3.4 用具消毒定期对饲喂饲养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PH5);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车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7.3.5 牛体消毒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应先将牛有关部位如乳房、乳头、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以降低感染机会和牛乳的细菌数,保证牛体健康。
8 管理8.1 总的管理8.1.1 奶牛场严禁饲养任何其他家畜家禽,并应防止周围其他畜禽进入场区。
8.1.2 保持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及用具的清洁,保证牛体卫生。
牛体较脏时,需刷拭牛体,防止污染乳汁。
8.1.3 成乳牛应坚持定期护蹄、修蹄和浴蹄。
8.2 人员管理牛场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调出。
8.3 饲喂管理详见附录C(奶牛饲养方法)。
8.4 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加运动场方式,舍饲方式采用栓系定位饲养,将牛只固定于某牛床位,实行人牛固定操作。
达到一定规模后,可按产量、泌乳期进行分群饲养,或实行散放饲养。
9 挤奶管理详见附录D(奶牛挤奶方法)。
10 奶牛盛装、贮藏和运输应符合NY 5045的规定。
11 灭蚊蝇、灭鼠11.1 搞好牛舍内外环境卫生,消灭杂草和水坑等蚊蝇孳生地,定期喷洒消毒药物,或在牛场外围设诱杀点,消灭蚊蝇。
11.2 定期投放灭鼠药,控制啮齿类动物。
投放灭鼠药应定时、定点,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
12 病死牛及产品处理12.1 对于非传染病及机械创伤引起的病牛只,应及时进行治疗,死牛应及时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应符合GB 16548等有关国家的规定。
12.2 使用药物的病牛生产的牛奶(抗生素奶)不应作为商品牛奶出售。
12.3 牛场内发生传染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牛,病牛所产乳及死牛应作无害公处理,应符合GB 16548等有关国家的规定。
13 废弃物处理13.1 场区内应于生产区的下风处设贮粪场,粪便及其他污物应有专人管理。
每天应及时除去牛舍内及运动场褥草、污物和粪便,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场。
13.2 场内应设牛粪尿、褥草和污物等处理设施,废弃物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14 资料记录14.1 繁殖记录:包括发情、配种、妊娠检查、流产、产犊和产后监护记录。
14.2 兽医记录:包括疾病档案和防疫记录等有关记录。
14.3 育种记录:包括牛只标记和谱系及有关记录。
14.4 生产记录:包括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细菌数、生长发育和饲料消耗等记录。
14.5 病死牛应做好淘汰记录,出售牛只应将抄写复本随牛带走,保存好原始记录。
14.6 牛只个体记录应长期保存,以利于育种工作的进行。
附录A (标准的附录)奶牛育种方法A1 奶牛育种A1.1 选种选配A1.1.1 每年10月对全场牛群按父代公牛谱系进行分类。
同时计算出成乳牛经校正后305天奶牛量的平均水平。
以全场牛群功能性外貌进行调查与评价。
对全场牛只的系谱构成,外貌性状和群与配公牛的优劣做到心中有数。
A1.1.2 成乳牛的比例数占全群牛的60%-65%。
种用母牛群占成乳牛群的55%-65%。
与配公牛精液的选择要符合本奶牛场定向培育要求,与本场母牛结合好,无近亲关系。
A1.2 后备牛培育各阶段指标初生重:≥35kg三月龄:97kg 六月龄:178kg 体高106cm。
十二月龄:320kg 体高122cm。
十五月龄:360kg 体高125cm。
十八月龄:416kg 体高131cm。
A1.3 牛籍档案A1.3.1 牛只编号:采用终身制,十位制。
A1.3.2 出生日期和花纹:牛只在出生24小时内应登录编号,出生日期,性别,出生体重和描绘犊牛站立时左右二侧毛片花纹(或照片)。
A1.3.3 编号标志方法有:耳标、脚环、颈圈、尾部标号等。
A1.3.4 编号内容:性别、出生地点、牧场编号、出生年月、序号。
耳标应轧在左侧或左右二侧。
A1.3.5 系谱:应有2-3代父母本的系谱资料。
A1.3.6 父系内容包括:牛号、品种、育种值、女儿头数及平均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重复率等。
A1.3.7 母系内容包括:牛号、品种、第一及最高胎次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等。
A1.3.8 生长发育记录:按不同发育阶段测定和填写体尺、体重及一胎外貌评定。
A1.3.9 繁殖记录:犊牛编号、胎次、分娩日期、与配公牛、难产、流产记录。
A1.3.10 生产性能记录:各胎次305天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总产奶量、加权平均乳脂率、加权平均乳蛋白率。
A1.3.11 牛只去向:简要记录日期及到达地点。
附录B(标准的附录)奶牛繁殖方法B1 奶牛发情与发情周期B1.1 奶牛的初情期初情期因品种、营养状况和气候等多种因素而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