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苏教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中苏教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全,都,作副词。

)2) 层见错出(见,通“现”。

)3) 缙绅(缙,通“搢”。

插)4)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

欺侮)5)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

罪)二、古今异义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古:没有依托。

今:单调,没有价值。

)2) 以至于永嘉(至于古:到达。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慷慨古:十分激烈。

今:大方。

)4) 为巡船所物色(物色古:搜寻。

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5) 几彷徨死(彷徨古:走投无路。

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6) 国事遂不可收拾(收拾古:挽回今:整理)7) 不复顾利害(复古:再今:重复利害古:个人安危今:利益安危)8)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遗古:赐予自己的身体今:尸体)9)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行为古:行动。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10)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职份)草行露宿(草:在荒草间。

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B.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名曰《指南录》(名:命名)C动词作名词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D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E形容词作名词争曲直,理当死。

(曲直:是非)四、重点实词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2.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逼近)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聚集)4.莫知计所出(没有人)5.会使辙交驰( 适逢)6.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7. 予分当引决(本当,理当)8.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9.予更欲一觇北( 窥视)10.于是辞相印不拜(接受任命)1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立刻)12.吕师孟构恶于前(挑拨,陷害)13.予羁縻不得还(软禁,扣押)14.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责骂)1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16.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17. 以祈请使诣北(到,往)18.得间奔真州( 机会)19.而不在使者之目(列,)20.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通“俱”,全,都)21.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不能自主;接近于;类于,等于)2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没有依靠)23.天高地迥( 远)24.诋大酋当死( 辱骂)25.质明,避哨竹林中(天刚亮的时候)26..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土匪)27.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不期而遇)28.至海陵,如高沙(到……去)29.非人世所堪(忍受)30.间以诗记所遭(间或)31.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思念,同情)32.使旦夕得正丘首(早晚,比喻时间短暂)33.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34.死而后已( 停止)3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无,没有;文饰)36.诚不自意返吾衣冠(指汉人的服饰)37.境界危恶(è)(困难)五、特殊句式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③状语(介宾短语)后置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约以连兵大举避哨(于)竹林中/出入(于)乱尸中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④被动句式予羁縻不得还真州逐之城门外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⑤判断句死生,昼夜事也。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六、重点句子翻译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5、不得已,变,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6、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7、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8、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9、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10、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11、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12、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13、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14、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15、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五人墓碑记溥一.古今词义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行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义:头颅。

今义:领导。

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胸怀大志,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之私人毛一鹭。

古义:私党,亲信。

今义:指属于个人的。

5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很,极。

二.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2其疾病而死(名作动患病)3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木匣子装)5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用法使……屈使……折服)6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近处和远处)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奴隶那样)三.实词虚词以旌其所为(表扬)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独五人之皦皦,何也(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申告)(查办)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即除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前一个“之”:的后一个“之”:代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结构助词的)为之声义(代词)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以旌其所为(连词,表目的,来)即除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借……的身份)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表修饰)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因为)而:缇骑按剑而前(表修饰)抶而仆之(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表承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表转折)四.文言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2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安……哉?”古汉语中表示反问的常用句式)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4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5斯固百世之遇也。

(判断句)6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被动)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被动)8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9列其于大堤之上。

(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五.句子翻译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译文: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常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3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译文: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奴仆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哭泣,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平民的死,对国家也有重大作用啊!烛之武退师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师(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5、若亡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弱小)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8、既东封(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9、若不阙(使动用法,使……削减)<有争议>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三、古今异义1、若舍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四、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且贰于楚也C.佚之狐言于伯D. 若亡而有益于君(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E.( 晋惠公)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②许之(人称代词,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⑨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往)“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夫”①夫晋,何厌之有(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代词,那)③遂率子荷担者三夫(fū名词,指成年男子)“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总结通假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