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思考:据材料,概括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3、改革目的
4、可能性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民驱族使汉矛族盾和激其他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
(3)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促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口任授 之好
授兴, 义读
,而好 ,书
及作为 览,
其,文 之手
《 魏 书 孝 文 帝 本 纪 》
成有章 也大, ,文诗 不笔赋 改,铭 一马颂 字上,
便 讲
不 释
, 学 不 师
卷 , 《 五
经
。
》
·
拓跋宏(467-499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
5岁,公元490年亲政。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二、措施:
1.北魏统一北方 2. 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
1、 经济: 实行均田制 2、政治: 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3、社会习俗: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通婚
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
为隋唐治制之所本影,响于中深国远之贡献颇大。
——《共和国教科书:上卷》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 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3、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 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
三长制
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
整顿吏制 吏治有所好转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后期改革:移风易俗
具体措施
[孝文帝]诏 不得以北俗 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 官。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野蛮的使征鲜孝卑服文族帝者发顺生总应了时是根代本被潮性流那的,变些推化行他(一们生系活所列方汉征式化汉服政族策民化,、族的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
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
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
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思维延伸—— 民族关系回顾与展望
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一带一路经济带
实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不能。均田制仅仅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例。
材料三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 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 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 律。
——《魏书》卷二十二 请思考:
1.材料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哪些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思考: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特点。
领域
措施全政面治 涉及领经域济广
社会习俗 文化教育
汉化政策内容
整顿吏治(484年 )
三长制(渐486进年 性) 、阶段性
迁都洛阳(495年 ) 均田制(485年 )
禁胡服(494年 ) ,断北语(495年 )
改汉全姓,盘通汉婚姻化,封建化改革
学习汉族礼法,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思考: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特点。
材禁料胡二语:胡服帝恶……其宗国室俗勋鄙旧陋强,,不乃制悦迁性者都多洛、。阳激,改进国性姓为元氏,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在北方民族政同府化上主,导孝文,帝自起了上重而要作下用,鲜
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所“求北不境获自,染则逆致阶虏诛级,殒社—穷,矛—会苦身盾《矛备祸宋激罹家书盾化,破》尖征,卷调阖锐六赋门七敛比《,屋谢靡。灵有”运止传已》。
实行宗主都护制。“魏初不立三长,股民多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统,豪治强阶征级敛,内倍部于矛公盾赋” “诸州户
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图私。” ——《魏书 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