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精)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精)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北文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分析对北魏社会转型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作用的分析,结合相关史料,认识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过程及内容,改革措施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丈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我们又有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消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那么,孝文帝在鲜卑族的汉化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历史作用呢?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鲜卑族的汉化呢?【复习回顾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了政权分立状态,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南北形成了对峙局面。

孝文帝时期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图片情景式】北魏骑马武士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图片反映的是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服装变化的重要改革是什么?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智者的选择【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情景与问题】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氏、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氏、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3)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过程与方法】本题主要从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分析北魏在改革前面临的社会问题设计问题。

【结论与评定】(1)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赋税剥削严重,阶级矛盾严重。

(3)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探究点二均田制【探究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令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孝文帝均田法令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可以提取出答案。

第2问要从均田令的作用和影响入手去分析作答。

第3问要读懂材料,分层取义,逐条概括。

第4问要从作用去评价均田令的影响。

【结论与评定】(1)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探究点三整顿吏治【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和影响。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

这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

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到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请思考:(1)材料反映了北魏的什么现象?(2)针对该现象,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所反映的现象。

第2问结合教材能够归纳出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结论与评定】(1)反映了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官商勾结、贪污成风的现象。

(2)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而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给百官颁行俸禄,实行俸禄制。

⊙探究点四迁都洛阳【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后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

高祖曰:“此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

”群臣莫敢言。

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

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

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

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

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为吉也。

”高祖厉声曰:“《象》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衰。

”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阶,遥谓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论之。

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阻我大计,故厉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

”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

”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

”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

——《魏书•拓跋澄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过程与方法】正确解读材料,从旧都“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中原“河洛王里”中提取相关信息。

从平城和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着手进行分析。

【结论与评定】北魏虽然实现了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北方少数民族威胁着平城;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探究点五革除旧俗【探究目标】了解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及其影响。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材料二: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

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井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又诏以:“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功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四姓,卢、崔、郑、王也)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绩别敕。

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

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亦为族。

凡此姓族,皆应审核,勿容伪冒。

令司空穆亮、尚书陆磅等详定,务令平允。

”磅,馥之子也。

——《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提出改汉姓的理由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采用魏晋门阀制度,对鲜卑族起了什么作用?【过程与方法】第1问主要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组织答案。

第2问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对鲜卑族产生的影响。

【结论与评定】(1)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2)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

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典例鉴赏课堂精练典例鉴赏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解析讲评】解析第1问通过图片可以理解组织答案。

第2问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露田、桑田”“死后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等,联系到孝文帝改革的土地措施。

第3问通过对两次改革的对比看结果的相同点。

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