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 叙事性作品

9 叙事性作品


左拉肖像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嫉妒》: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的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 那么第六排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 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所拥有的数目应当分别 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果减去已经砍 掉的树,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 十三、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二十、 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十九……
譬如《旧约》是希 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 现。《三国演义》与 《史记》是不同意识形
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 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五四小说大量第一人称的运 用,如《伤逝》与《沉沦》。
帮助者、促进者
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与角色之间的艺术张力
– 角色与行动元完全吻合——扁形人物 – 如:萧峰、慕容复
– 角色与行动元的不一致——圆形人物 – 如:叶二娘、梅超风
故事: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故事:场景
• 现代小说的出现逆转了传统故事的表现 方式
– 用空间性取代时间性 – 将故事切割为碎片 – 放大局部和细节 – 例:《嫉妒》、《威克菲尔德》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情节的两种效果
1.惊奇 2.悬念 如:《倚天屠龙记》对朱元璋的处 理;《天龙八部》的身世之谜;对 阿朱与乔峰的处理。
情节就是控 制信息的技巧
故事:情节
• 世界上最短的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 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如何续接?
故事:人物
➢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和所承担的作用,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 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 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 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 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 情节 人物 场景
结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行动中国套盒 圆圈式结构 链条式结构
故事: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 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必须是一个过程。
(1)张三病了。(2)张三死了。(3)张 三没有亲戚朋友。(4)只有一个人来给 张三送葬。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事 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罗 摩衍那》插图——悉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 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
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 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公主与王子的故事
故事:情节
• “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 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因 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
• 故事强调的是时序性,情节强调的是 因果性。
–王安忆;刘庆邦《玉字》;苏童《园艺》
故事:情节
➢情节的两个必要因素
1.事件需要构成时间上的序列 2.序列之间需要构成一个因果关系
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 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太太。她刚接到手,就 闻到一阵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还看见葵绿色 的纸包上有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花纹。 秀儿即刻跳过来要抢着看,四太太赶忙推开她。
故事:情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 列事件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 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 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故事:事件
➢ 故事是事件的堆积。一个故事至少要包含 两个事件。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 推动情节的事件——功能性叙事 ▪ 塑造形象的事件 ——非功能性叙事 ▪ 文本举例:鲁迅《肥皂》
故事:事件
四铭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着北窗和她八岁的女儿秀儿糊 纸锭,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 并不去看他,只是糊纸锭。但那布鞋底声却愈响愈逼近, 觉得终于停在她的身边了,于是不免转过眼去看,只见 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挂底下的袍子 的大襟后面的口袋。
决定人物“做什么”;角色是形象的基 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是指生动 具体的形象和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 ▪ 分析《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 《天龙八部》等的行动元和角色。
行动元与角色
核心目的
(宝物、武功秘籍、武林盟主)
正义英雄
(张无忌、萧峰、令狐冲)
邪恶势力
(灭绝师太、慕容复、岳不群)
帮助者、促进者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 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 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 运。叙述动作是作为咸 亨酒店小伙计的“我”, 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乙 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 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 相当简洁而冷漠,与孔 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强 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 力正在于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