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沈志文,宫继权,徐律衡
【摘要】目的探讨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性疾病的临床诊疗路径。

方法统计分析1996~2007年8月,影像上具有这一特点的疾病16例,均经胸腔镜下活检确诊。

结果诊断阳性率100%。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16例病理结果为结核8例,肺癌3例,肺外转移瘤2例,结节病2例,淋巴瘤1例。

结论胸腔镜下活检术是诊断这类疾病科学准确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镜;诊疗路径
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仅在影像上表现为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无原发灶,具有这一共同特征性病例。

肿大淋巴结单发或多发,可融合或伴有钙化。

虽然临床上各自伴随症状不同,但仍难以鉴别诊断,术前常常无法确诊,及时正确治疗。

因此获得病理学依据很重要。

笔者将1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

年龄34~72岁。

1 2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7例;低热、咳嗽伴周身乏力3例;干咳活动后胸闷、气短2例;其他不同症状4例。

全组病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及胸部ct检查,其中增强ct 12例。

胸部x线片示,肺门影增大或纵隔肿物,肺内均未发现软组织肿块影或其他病灶;ct 示纵隔内上腔静脉后单发淋巴结肿大2例,多组淋巴结肿大8例,伴肺门淋巴结肿大6例。

淋巴结肿大融合6例,部分钙化2例,密度不均、不同程度坏死2例。

术前可疑结核性淋巴结肿大8例,均未查到抗酸杆菌。

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9例,见气管支气管外压性狭窄2例,伴隆突变钝1例。

行支气管镜黏膜活检2例,病理结果均阴性。

全组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在胸腔镜下行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活检术。

均采取全麻方式,右侧胸腔入路13例,左侧3例,手术操作顺利。

手术时间平均约38 min。

同时伴行肺活检术11例,探查见肺内表面有粟粒状结节8例。

术中冰冻,术后经免疫组化细胞学病理诊断,阳性率100%。

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全组患者术前误诊率56.2%(9/16),术后及时改正调整治疗方案或转入内科治疗。

1 3 病理结果 16例病例中,结核8例,肺癌3例,肺外转移瘤2例,结节病2例,淋巴瘤1例。

2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此类疾病仍以常见病淋巴结结核发病率最高,占50%(8/16),其次是肺癌、结节病。

8例淋巴结结核中,肺内未见结核病灶。

结核菌试验呈阳性、弱阳性不等。

均未查到抗酸杆菌。

肺门淋巴结结核,多为单侧性或双侧不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右侧肺门多见。

肿大淋巴结有时可以相互融合,似是恶性肿瘤转移所致,但肿大淋巴结可有钙化[1]。

本组钙化2例。

转移性肿瘤:由其他原发部位的原发肿瘤或肺内肿瘤经淋巴道转移所致,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受侵及[2]。

原发肿瘤以胃、乳腺和肺为常见。

有时肺内的未分化小细胞,原发灶很小,而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

但多为单侧性,而且病情发展快,患者全身情况差。

本组报告中,肺癌转移3例,肺外转移性肿瘤2例。

有2例为未分化小细胞肺癌,肺鳞癌1例。

影像上仅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征象,肺内未见有明确的原发灶,无恶性胸腔积液。

术前晨起查三日痰脱落细胞均是阴性。

术后再次复查痰脱落细胞,发现鳞癌1例。

其中1例术中探查见肺表面有小结节病灶,活检同淋巴结病理结果一致。

虽然胸腔镜下活检确诊后,但大多数已失去手术机会,纵隔肺门淋巴结广泛转移,肿大的淋巴结有的和血管关系紧密,有的已转移至对侧(n3),此时已属肺癌晚期,手术无法根治;或患者高危,不能耐受开胸手术。

诊断的同时又可明确肿瘤分期。

本组另2例淋巴结活检为转移腺癌,1例后经胃镜复查发现原发灶,确诊证实为胃癌,另1例未发现原发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