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 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2、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3、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 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 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4、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
朱熹的着眼点是( )A.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 通过教育宣扬“三纲五常”D. 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5、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北宋苏轼笔下尚有“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的描述, 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
造成宋代女性地位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 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D.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C.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6、宋词数量巨大, 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 可考作者1430 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 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 )A. 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 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 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D. 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7、元朝杂剧的出现( )A. 标志着适合百姓观赏的戏曲出现B.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 成为我国古老戏曲的源头之一D. 在中国艺术宝库中占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8、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 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傩戏9、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 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 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 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 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 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B.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D. 开始形成理论体系10、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D. 指南针传人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1、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 , 他所著的《农书》中绘制有100 多种农具, 《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 。
由此可知该书( )A.关注民生, 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B.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C. 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1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造就中华文明的多样化,下列属于蒙古族的文字的是(A. 布依文B. 侗文C. 大字D. 八思巴字1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 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 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 形成了析理精微, 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 据材料一, 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2. 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 伴随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 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 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 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四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 ⋯⋯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 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 据材料一, 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
2. 据材料二, 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3. 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道家痕迹。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据此可推断, A 项正确。
2 答案及解析:答案: D 解析:3 答案及解析:答案: A 解析: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项正确。
4 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题干中“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再结合所学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可知D项正确=注重实学、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实用思潮,故 A 项错误;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是明代的王阳明,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5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衣題考査理学的影响。
宋代是理学高度发达的年代,南宋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它对天理纲常的强调也将其对人性的桎梏。
6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社会政治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非常发达,没有走向衰落,故B 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应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 迎合了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
7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A项叙述错误,譬如宋代的南戏就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的生活;C项是指傩戏;而D项叙述太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B。
8 答案及解析:答案: A 解析: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风俗画等属于文化世俗化倾向的表现, 体现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的文人画属于高雅文化倾向, 由此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
9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题干在描述任何发明的时候都提到前代的发展情况,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题干并没有将该发明与世界同期其他地区相比,故B错误; 题干所提及的发明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大,故C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理论问题,而且中国古代的科技更多的是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故D错误。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10 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古代科技考査史学素养。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知,A 项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属于家国情怀,排除;C项属于史料实证,符合题意;D项属于历史价值观,排除。
11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惠民有为”体现出关注民生的特征, “绘制有100 多种农具”表明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故A项正确。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B 项错误: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C 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农业著作, 古代科技发展到最高峰的标志是四大发明,D 项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 A 是布依族的文字, B 是侗族的文字,C是契丹族的文字,D是蒙古族的文字。
13 答案及解析:答案: 1.原因: 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 援佛入儒。
2.内涵: “理”是世界的本源,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 是哲学化的儒学。
3.历史影响: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以及理学的历史影响,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根据材料中的“伴随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可归纳出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根据材料中的“儒诸子融汇各家, 援佛入儒”可归纳出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据此回答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 朱熹关于“理”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等信息概括得出。
宋明理学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形成了析理精微, 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等信息, 以及教材所学, 从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和上升到思辩化阶段等方面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