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影像学特点讲解
肝门区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坏死较明显。
慢进慢出的表现
• 转移性肝肿瘤: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 转移的脏器之一,转移癌的大小、数目和形 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普遍,也有形成巨 块的。转移灶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灶内 出血以及钙化等。 • CT表现:1,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 分叶状低密度区,多为低密度影,病灶内存 在更低密度区,边界多为模糊不清。2,增强 扫描:大多数肝脏转移瘤是少血管的,增强 后肿瘤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中央为坏 死或囊变区,密度更低,呈典型“牛眼证”。 肝脏转移瘤动态增强扫描的延迟期,瘤灶均 呈低密度。
• 胆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肝外胆管,少部分 见于肝内胆管。分为三种病变,实质性病变; 坏死性病变;混合型病变。影像学检查首选 CT。 • CT表现:视肿瘤大小而定,肿瘤较小时, 肿块本身不明显,表现为受累胆管的近端扩 张,呈分支状,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CT 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 表现,开始强化低于周围肝脏密度,延迟扫 描密度高于周围肝脏。
肝脏体积缩小,轮廓不光整,肝裂增宽,有腹水,脾脏增大
谢 谢
第一肝门正常CT解剖: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门静脉右支,4,门静脉左支, 5,肝右静脉,6,肝中静脉,7,肝右静脉后段,8,肝右静脉前段,9,肝左叶内侧段,10, 肝左叶外侧段,11,肝尾叶,12,左肾,13,脾脏,14,胰腺,15脾静脉
第二肝门正常CT图像:1,下腔静脉,2,肝右静脉,3,肝中静脉,4,肝左静脉, 5,腹主动脉,6,脾脏,7,胃
右后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
右肝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内有分隔,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壁及部分分隔呈强 中央坏死区域无强化。
早期肝脓肿,增强扫描见肝右叶一蜂房样强化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肝囊肿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 肝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多囊肝常合并肾胰等 其他脏器囊肿。 • CT表现:1,平扫:肝内圆形低密度区,单 发或多发,境界清楚,密度均匀一致,囊壁 菲薄。2,增强扫描:囊内及囊壁无强化。
多囊肝:增强扫描肝实质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病变,肝实质全部被 囊中取代,仅囊壁间残留少许正常肝实质,肝脏体积明显增大。
• 肝血管瘤:肝内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占肝良性肿 瘤的84%,女性多见。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 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可单发,也可多 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 • CT表现:1,平扫:肝内均匀低密度灶,单发或 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晰,少数可见钙化。 2,增强: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临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 肝实质密度,延长扫描,结节状密度降低,但范 围扩大,逐渐向病变中央推进。最终病变呈等密 度或略高密度,表现为典型的“快进慢出”型。 整个过程持续2-10分钟。 • 主要与肝内恶性肿瘤鉴别:肝细胞癌,肝转移癌。
肝脏疾病的CT特点
魏志力
• • • • • • • • •
分类: 1,正常肝脏CT表现, 2,肝脏外伤破裂特点, 3,肝脓肿, 4,肝囊肿, 5,肝血管瘤, 6,肝脏恶性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7,脂肪肝, 8,肝硬化
• 1,正常肝脏的CT表现:平扫肝脏实质密度 均匀,CT值通常是50-70Hu,可介于4080Hu之间,胰腺、肾脏和脾脏的CT值通常 低于肝脏。平扫肝脏内可见低密度的线状、 分支结构,为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支。CT 可以很容易探查胆树或门静脉内的气体。第 一肝门:位于肝脏下面的中心部,是门静脉、 肝动脉、肝总管进出肝脏的部位,约占3cm 层面。第二肝门:位于肝顶部,肝静脉出肝 汇入下腔静脉的部位。位于第一肝门上方, 肝左、中、右三条静脉在接近同一层面汇入 下腔静脉。
肝右叶多发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
肝左叶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央有坏死,增强后病灶强化不均匀
平扫肝右叶可见一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内 有斑点状低密度更低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瘤灶呈全瘤不均匀强化, 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 门静脉期瘤灶密度降至低于同层正常肝, 瘤内造影剂充盈呈“快进快出”的特征。
平扫见右肝后叶低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逐渐从周边强化,延迟后病灶变为等密度灶
平扫肝右叶见一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周边强化,高于同层正常肝脏;门静 边缘强化范围增大,密度仍较高;延迟扫描,瘤灶出现全瘤强化,密度仍稍高于正常肝。
• 肝脏恶性肿瘤 • 1,肝细胞癌:常见恶性肿瘤,多数继发于肝炎、 肝硬化,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更多见于中、老年, 男性多于女性。 • 病理分型:1)巨块型:直径大于5cm,,瘤内可有 出血坏死,有些可见到肿瘤周边的假包膜,2)结 节型:直径小于5cm,单发或多发,分布在肝内的 结节状肿块,3)弥漫性:较少见,肝内广泛、弥 漫分布的小结节样病变。 • CT表现:1,平扫:肿瘤以低密度或混杂密度为主, 部分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薄膜,与周围正 常组织分界清楚,部分肿瘤呈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肿瘤内可坏死、囊变或出 血。 • 1,增强:增强后肿瘤体积较平扫略有缩小,边界 较平扫
肝表面撕裂,实质内见低密度区,包膜下见血肿。
• 肝脓肿: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病理改变为3层结构,中心为 组织液化坏死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 胞及白细胞形成的半液体残腔;坏死区域周 围为中间层,由胶原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 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行区域,为伴有细胞 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 • CT表现:1,平扫: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 但以右叶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肝内低密度占位,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 脓肿周围壁较厚。2,增强:典型“双环” 征,外环为脓肿周围的水肿带,内环强化为 脓肿壁,中心坏死区无强化。
• 清楚。动脉期肿瘤实质呈均匀或不均匀强 化,延迟扫描很快变成低密度,强化特点 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当下腔静脉或门 静脉血管内有瘤栓形成时,表现为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肿瘤边缘的“晕圈征”,膨 胀性生长的肝细胞癌肿瘤边缘清楚,部分 病例可见“晕圈征”,它是肿瘤的假包膜。 浸润性生长的肝癌平扫边缘不清,常规增 强后边缘变清楚。
正常肝脏CT解剖:1,胆囊,2,肝右叶,3,十二指肠,4,胰腺,5,脾脏, 6,下腔静脉,7,脾静脉,8,腹主动脉
• 肝脏挫裂伤: • 1,肝包膜下血肿:包膜下新月形或半月形 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临近肝组织受压呈弧 形改变。 • 2,实质的血肿:肝实质内圆形、卵圆形或 星形低密度影,肝撕裂会见到单一或多发的 线状样低密度,边缘模糊。 • CT一般能够确定其存在及范围,有非常高 的特异性。
肝实质密度普遍降低,无占位效应,增强后肝血管从其中穿过
• 肝硬化:是以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慢性 肝病,取代正常肝小叶结构,肝实质细胞发生坏死、纤 维化、肝内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再生结节,晚期肝脏萎 缩变小。 • CT表现:1,肝叶比例失调,左叶外侧段、尾叶多增大, 右叶常萎缩。肝裂增宽,肝表面凹凸不平,呈不规则结 节状。晚期,肝脏可普遍萎缩。 • 2,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脏密度不均匀或减低。肝硬 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动态扫描可见明显 增强染色征象。 • 3,脾大(大于5个肋单元),脾静脉、门静脉扩张及侧 枝循环建立,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及食管静脉曲张。 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性软组织影,增强 可证实为血管影像。 • 4,腹水形成,表现为脏器与脏器间、脏器与腹壁之间 的带状水样密度影。
平扫肝内可见多发灶、结节状低密度病灶,病灶内有中心性密度更低区
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呈双晕征
• 脂肪肝:为肝内脂类代谢异常,主要是甘油三酯 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分为局限性 和弥漫性两种。 • CT表现:1,局限性:肝内不规则或扇形分布的 低密度区,密度低于脾脏,增强扫描无占位表现, 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肝内血管走形正常; • 2,弥漫性:肝内实质密度普遍降低,脾脏密度 高于肝脏。重度脂肪肝平扫即可显示肝内血管, 呈相对高密度,临近实质器官、血管密度明显高 于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