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第二章中医四诊第一节望诊定义: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一、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四、望舌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一)方法与要求1.方法(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1)望神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先明确框架:先望“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

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

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望整体: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

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望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

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

肩部宽大、窄小还是适中。

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4)望姿态坐、卧、立、行、异常动作坐:要观察是坐而仰首还是坐而俯首,是端坐还是屈曲抱腹或抱头。

卧:要观察卧时面部朝里还是朝外,仰卧还是俯卧,平卧、斜卧还是侧卧等。

立:要观察端正直立还是弯腰屈背,有无站立不稳或不耐久站或扶物支撑的情况。

行:要观察行走时是否以手护腰,行走之际有无突然停步以手护心或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的情况。

异常动作:要注意有无睑、唇、面、指(趾)的颤动,有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的情况,有无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的情况,有无恶寒战栗、肢体软弱的情况,有无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儿童:还应注意有无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的情况。

3.望诊注意事项(共4条,了解)(1)充分暴露,细致观察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完整、细致地进行观察。

(2)静心凝神,排除杂念望诊时医生应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这样才能发现异常体征,捕捉到疾病的相关信息。

如望神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即是以医生之神去观察、体会患者之神。

(3)辨别真假,排除假象望诊时医者应注意辨识假象。

①假神与疾病好转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以病情危重为前提,但假神出现多为久病、重病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个别现象的一时性好转,且与整体病情危重情况不相一致。

②人为因素造成假象:化妆。

如:抹嘴唇、戴假发、染头发、打发蜡等。

生理性因素:饮酒、气候、情绪、运动等。

人为因素:化妆。

(二)望神的内容与临床意义内容提纲:“得失少假乱”得神、少神、失神表现(注意程度变化)得神、少神、失神临床意义:假神(无神)——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例如: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颧红如妆。

——提示:精气极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属病危的表现。

神乱实践技能例题:望神的内容及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1.望神内容: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

2.假神表现及意义:表现→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如: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颧红如妆。

意义→精气极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属病危的表现。

(三)望色的内容与临床意义(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色:生来就有,一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外界因素而微有正常变化。

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长夏稍黄,秋季稍白,冬季稍黑;天热面色稍赤,天寒面色稍白。

2.病色——疾病状态时面部表现(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预后较好。

(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预后较差。

(二)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潮红者——虚热证久病重病,面色泛红如妆——戴阳证2.白色——主虚证(血、气、阳)、寒证、失血淡白无华——血虚、或失血(白光)白者——阳虚(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3.黄色——脾虚、湿证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水泛面目一身俱黄——黄疸色黄鲜明如橘——阳黄——湿热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记忆技巧:口诀+情景联想→小青气血寒痛风。

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血阻+气阻)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5.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记忆技巧:小黑肾水寒痛瘀。

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五色主病总结:五色主病总结:寒证→白色、青色、黑色瘀血→青色、黑色疼痛→青色、黑色实践技能例题:病色分类及青色主病?1.病色分类:青赤黄白黑。

2.青色主病:气滞、血瘀、寒证、疼痛、惊风。

3.面部分区中医认为,面部不同区域,分候不同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具体分法有两种:(1)《灵枢·五色》分候法(2)《素问·刺热》分候法(1)《灵枢·五色》分候法面部不同部位命名:额——庭(颜)眉间——阙鼻——明堂耳门——蔽颊——藩不同部位分候五脏:前额——庭(颜)——首面眉间——阙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鼻柱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鼻翼—方上(脾两旁)—胃鼻端以上—明堂以上—小肠颧骨下——中央——大肠颊——挟大肠——肾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2)《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左升右降)(四)望形体1.强弱2.胖瘦3.体质1.形体强弱的判断要点望诊框架:皮肤是润泽还是枯槁;肌肉是结实还是瘦削;骨骼是粗大还是细小;胸廓是宽厚还是狭窄。

临床意义(了解):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2.形体胖瘦的判断标准男子BMI>25为肥胖,BMI<20为消瘦。

女子BMI>24为肥胖,BMI<19为消瘦。

注:BMI (国际通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临床意义:(1)体胖体胖能食——形气有余。

体胖食少——形盛气虚:阳气不足、痰湿内盛。

(2)消瘦体瘦食多——中焦有火;体瘦食少——中气虚弱;体瘦颧红,皮肤干枯——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体质形态的观察要点整体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

姿势:后仰、前屈还是挺直。

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

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

肩部:宽大、窄小还是居中。

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通过对上述部位的观察,再结合询问患者平素的寒热喜恶、大便溏结情况,就可对患者的体质形态进行判断。

听课提示:若感觉老师语速较慢,可在视频下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语速。

(五)望姿态框架:坐、卧、立、行、异常动作。

1.坐形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体弱气虚;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虚: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实:肝阳化风;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精神衰败。

2.卧式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喜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肺气壅滞或肺有伏饮,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3.立姿站立不稳,伴见眩晕——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倚靠他物支撑——气虚血衰;4.行态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疼;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脘腹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肝风内动。

5.异常动作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动风预兆(热极生风);在内伤杂病中,多是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等。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或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之时。

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病。

(松)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病。

(紧)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二、局部望诊(一)望头面内容包括:望头颅、望囟门、望头发、望面部。

1.头颅望诊要点:重点了解其大小和形状。

其大小是以头部通过眉间和枕骨粗隆的横向周长来衡量的。

一般新生儿为34cm,半岁为42cm,1岁为45cm, 2岁为47cm,3岁为48.5cm。

明显超过这个范围为头颅过大,反之为头颅过小。

2.囟门望诊要点:重在观察前囟有无突起(小儿哭泣时除外)、凹陷或迟闭的情况。

前囟位于头顶前部中央呈菱形,在出生后12~18月闭合。

(一年~一年半)囟门突起,即囟填——颅内水停。

囟门凹陷,即囟陷——先天精亏、脑髓失充。

囟门迟闭,即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常见于佝偻病。

3.头发望诊要点:主要观察头发颜色、疏密、光泽以及有无脱落等情况,其中光泽是头发望诊的重点。

临床意义举例(了解):片状脱发,头皮光亮,即斑秃——血虚受风。

青年白发——肾虚或劳神伤血。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

4.面部望诊要点:有无面肿、腮肿、面削颧耸或口眼斜,有无特殊面容,如惊怖貌、苦笑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