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暴风雨的启示

17暴风雨的启示

17、暴风雨的启示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题质疑,
1:你最喜欢什么样天气?为什么?
2、板书“暴风雨”之后提问。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眼前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画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反馈日常生活中看到暴风雨景象)
3、补充板书:启示。

指名说说“启示”意思(字面意思: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


4
示?
二、学习生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 听写生字词,并当场全班评改。

3、学习生词
窒息辗转不寐霹雳瓢泼大雨
蠕动翩翩起舞擦拭依偎
无与伦比喷薄欲出
(1)多音字:yè(呜咽、哽咽) yā(咽喉、咽头) yàn(狼吞虎咽细嚼慢咽)(2)解释
绮丽:鲜艳美丽
窒息:因为天气太闷热而导致呼吸困难。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使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大自然和谐的美,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的。

(3)根据听写强调容易错的字。

辗转偎依拭目以待
三、熟悉课文,理清层次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学生上台板书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2)给课文分段。

第1段:(1)暴风雨来之前使人恐惧。

第2段:(2-6)暴风雨来时很猛烈。

第3段:(7-10)暴风雨之后景色绚丽华美,一会儿的时间就变得优柔了。

第4段:(11—12)暴风雨来前、来时、过后都是美景,只有大自然的整体、和谐的美丽,才是无与伦比的美。

(3)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暴风雨来之前使人恐惧,来之时十分猛烈,去之后绮丽华美。

作者从中得到启示:这一切都是美景,只有大自然的整体、和谐的美丽,才是无与伦比的美。

四、学习“暴雨前”
1、暴雨来临前是怎样的情景呢?引读:闷热的夜……
2、通过朗读你联想到了哪些画面?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又什么感受?
3、将你的想像放进文中再读一读,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围绕暴风雨,本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暴风雨来之时的猛烈(2-6)
1、暴风雨真的来了,自读2-6自然段。

默读、思考并勾画:文中的动词和比喻句,体会暴风雨来时的景的特点和作者倾注的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一句朗读一句)
(1
————“一道”、“一声”、“接着”说明暴风雨来得急,“瓢泼大雨”说明雨下得大。

“撕开”、“倾注”说明雨下得猛。

“宛如天神”的比喻还透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2)
————“咆哮、猛地、摔、敲打、冲击”等词写出了暴风雨的猛烈狂暴,还反映了作者激荡的心情。

(3
——“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弯弯曲曲的足迹”一方面生动地描写了雨水慢慢流过天窗的情景;另一方面,这些动词和重叠词的运用,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平静、喜爱的心境。

(4
——“催眠曲” “抚慰”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雨由强变弱时的情景,更表现出作者心里的一种愉悦感受。

三、暴风雨去之后的美景(7-10段)
1、过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

1、思考并勾画:描写文中暴风雨去之后绚丽华美的景色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揣摩、领会文中描写的美景,感受作者的快乐。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
3、这么美的图画,你能用上不同的写景成语,说句感叹的话啊?江山如画山清水秀春色满园
4、这么美的景色,谁能怀着一种赞美之情把它读下来?指名读。

5、是啊,作者用了优美的词语,贴切的修辞,为我们展现了暴风雨过后美妙的景色。

四、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1、教师过渡: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

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花草、露珠,是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的闪电、雷声,来之时的狂风、暴雨,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暴风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引读:
2出示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1)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毁灭”、“绚丽”分别表现在哪里?
(3)作者的内心感受跟平常人有什么不同吗?你能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吗?说说你的理解。

——昨夜暴风雨来之前使人恐惧,来之时十分猛烈,看似狂暴,具有毁灭性,但却给我们带来了雨后绮丽华美。

其实我们只是局限地看到事物的一方面,暴风雨又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呢!
(4)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过渡段。

总结前文,引出下文)
3、质疑:作者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
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光有一种情景吗?)
4、难怪作者会发出——
出示句子:“有时,人们受到了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5、引导联系实际,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局限”指的是“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
内容:如果只看到暴风雨前和暴风雨时的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是一种局限;如果只认识到暴风雨去之后一派绚丽多姿的美,也仍然是一种局限。

只有把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的美结合起来,才是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道理:在生活中,我们看待自然、人或者事物时,不能受到某种局限,只看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切不可有“窥
一斑而见全貌”。

联系实际谈谈——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1)道理。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2、总结:
在作者的笔下,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

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画笔,细细描绘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文末直抒胸臆,赞美春色,表达感悟。

文章有状物,有抒情,但状物抒情都不是目的,结尾两段如异峰突起,一下子使读者转到深层次的思考。

3、小练笔:描写“绵绵细雨”、“暴雨”和“雷阵雨”都可以。

只一段,写出雨的特点。

暴风雨的启示(看事物要全面)
一个方面和谐的美
风雨来之前:恐惧
风雨来之时:猛烈(都是美景)
风雨去之后:绮丽、绚丽
课后反思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