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方法论不同于社会学理论,前者是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逻辑及规则,但不涉及具体的社会事实;后者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
社会学方法论也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①社会现象的性质;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③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逐渐脱离哲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不仅是学科创始人极为关注的主要课题,也是各种理论学派激烈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语),使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并且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方法。
另一创始人A.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
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
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
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4)一书中,他把社会现象界定为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
他认为社会现象既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
社会现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和观念,它是可以观察的社会事实。
通过这种界定,社会学就能够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
19世纪末期,德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
他认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客观描述社会,还必须涉及伦理、宗教、艺术等价值观念。
此外,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类行为既没有规律性也无法预测。
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独特的、偶然的,对此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述和记录。
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它受着具体的必然因果律支配。
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既反对人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值相关”和“价值无涉”(见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二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及其关于方法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两大倾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独树一帜。
实证主义方法论西方社会学家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坚持由孔德和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实证主义方向,其中包括各种理论流派。
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
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
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并无本质区别。
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义和数理社会学派。
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计量的方法。
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S.A.斯托福、P.F.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学的数量分析技术。
他们严格遵循经验实证主义的原则,主张用精心设计的方法从资料中推导出理论。
数理学派是50~60年代开始发展的,主张以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公式来描述和表示社会现象,并运用数学模型或数学符号的运算来模拟真实的社会过程。
认为通过数学描述和计算机模拟就能够发现社会规律并对社会发展作出预测。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H.M.布莱洛克和J.S.科尔曼等人。
社会学经验研究的传统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社会学经验研究的传统,早期它侧重对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证研究,提出“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口号,摒弃一切哲学思考和内省方法。
后期它又受心理行为主义的影响,只注重对微观社会现象的描述和统计资料的堆积,忽视对宏观现象的把握。
作为20世纪中期社会学主流的结构功能主义,直接继承了迪尔凯姆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及文化要素的研究传统。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T.帕森斯在他的社会行动理论中将社会化决定论与因果关系论作为他的基本假设,认为由社会化而得到的社会规范、道德与价值观,支配、影响着个人行为,强调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制约性。
他还指出,社会学研究应侧重分析文化因素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交换论受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影响,它借鉴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假设,将个人行为视为通过对不同利益与代价的衡量作出理性选择与决策的产物,认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经验与观察来揭示个人接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刺激而形成的行为或互动模式。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
G.C.霍曼斯与社会学现代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P.M.布劳都主张以严格的逻辑演绎建立公理形式的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科学理论应是一个概括程度不断提高的命题等级系统,所有低层命题都是依据逻辑严格地从高层命题推演得到的。
布劳的理论体系包括21个假设、34个主要定理和150个子定理或推论,用以考察和解释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
现代功能主义者,如德国社会学家N.卢曼,在构建理论体系时也经常使用演绎方法,即从抽象的假设出发,演绎出一套命题,再从经验世界中寻找验证。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中,反实证主义倾向一直有很强的影响。
20世纪以来,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倾向的西方理论流派主要有: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冲突理论的某些学派。
属于这些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现象对社会行动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他们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
由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和C.H.库利所开创的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行动者能够了解自我与他人的期望,并在此基础上对互动的情境作出定义,以便选择适当的行动来适应他人和社会环境。
所以,社会学方法必须侧重对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进行观察、描述和主观阐释。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发展了一套研究互动过程的方法,认为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很难使用数量分析,只能采用定性分析和归纳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A.舒茨将现象学方法引入社会学,他的现象学社会学主要受到E.胡塞尔、米德和韦伯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经验世界并非由一群孤立的个人所构成,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社会学的任务是将这一生活世界赋予有系统的组织。
他发展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提出要在现时世界的日常知识结构基础上建构用以理解社会行动者主观意义的概念框架。
英国现象学社会学家J.M.阿特金森和A.西库雷尔分别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逻辑和程序。
他们的观点是:诸如犯罪、自杀这类社会现象仅仅是社会行动者对行为的主观解释,而不是客观的社会事实,社会世界只不过是行动者的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那些把犯罪、自杀当作客观事实来研究的社会学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解释强加于社会世界。
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创立的民俗学方法论主要受舒茨的影响。
加芬克尔同舒茨一样,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行动者的意识与行动。
所不同的是,舒茨注重探求行为者如何形成共同的生活世界意识,加芬克尔则重视对具体互动过程的微观研究。
他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技术与技巧,如追踪访问、临床观察、文献阐释等,用以观察、分析行动者的行为和语言。
民俗学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尖锐对立,它并不企图概括出一般社会规律,而是考察特定环境下的具体社会现象。
历史社会学侧重对社会群体、社会发展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
它反对实证主义的标准化、操作化和形式化的方法,认为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因此社会学的任务是在历史脉络中运用类型构造法和比较法来探讨历史因果关系。
例如,韦伯指出,不能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寻找普遍规律,因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只是阶段性、局部性和频率性的,他主张以阐释和理解的方法来发现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美国社会学家C.W.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学研究都是历史研究,并且都无法与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相分离,所谓客观的实证研究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现有社会秩序。
他的学说综合了冲突理论和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则继承了历史社会学的定性分析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论这两层含义。
在哲学层次上,马克思在认识起源问题上摒弃了先验论的假设,强调经验事实先于理论而存在,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主张以现实的“市民社会”和人的活动作为哲学思考的重心。
他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了传统的静态分析,认为客观世界的各种矛盾与对立的现象,并非是一种静态的关系或属性,而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具有动态特征的认知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及其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认识才能解释人们的社会活动。
马克思还指出,知识的发展也是一个辩证过程,因为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过思想加工的文化世界,这种文化世界体现了人类所创造的思想产物,即社会价值、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知识以及上层建筑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辩证观、历史观和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和社会理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