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拟题一、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片树叶从树上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
”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
转眼东风刮起并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其实正好。
”接着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东风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飞向地球。
”审题立意:1. 认清形势,顺势而为;要顺应潮流,爱我所有;乐观处世,随遇而安;。
2. 毋随波逐流;要坚定立场,逆流而上,选择自主,选择坚强。
拟题:•《掌舵人生》《识时务,方成俊杰》《人,没有飘摇》《携带生命之重》《用乐观点亮生命》《不做自己的奴隶》《带乐观上路》《从俗沉浮,与时俯仰》《心随风动》《做片快乐的树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路不因风改》《活出自己》《悔不该当初随那风儿飘》《把握生命的方向》《不要迷失自己》《为自己找个快乐的借口》《心快乐,所以生活快乐》《顺其自然》《从容面对》《任尔东南西北风》《西风东风都是我的歌》《审时度势任逍遥》《风飒飒,乃我如何》《战场》《凝视内心》《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风物长宜放眼量》事例素材:1. 屈原渔父的历史故事。
2. 谭嗣同坚持改革为后辈开革命之路。
3. 守住自己的良心,扶起跌倒的老人。
4. 郑板桥的事迹。
5.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
名句素材: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3. 人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要有敢做自己的胆量------林清玄4. 有理性的人坚持使自己适应世界,无理性的人坚持使世界适应自己------黑格尔5. 哪怕全世界都背叛了你,你也不能去反抗世界,你所需要做的仅仅是背叛自己以保持和世界同步。
-----罗素6.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菜根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论在何处,都可以看见众多的年轻人低头看手机。
吃饭、走路、坐车……每分每秒都离不开手机,或看微信,或玩QQ,或刷微博……然而随着低头,危险却开始“抬头”。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无线网络的普及,一些人的时间逐渐集中到数字产品上,他们通过数字产品聊天、交友、购物、玩游戏……在网络上,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属于社会现象问题,可以从“低头族”、高科技等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构思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思考。
(一)正面立意1.“低头族”无论何时何地都低着头与手机等数字产品交流,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你却在玩手机”。
甚至有些人在一些朋友、家庭聚会上也在玩手机。
这些人长期与手机接触,长期处在虚拟之中,而忽略了现实中真实的交往,从而使他们中一部分人患上了社交困难症,可从中立意:长期低头,交流难以“抬头”。
(较佳立意)2.“低头族”的庞大凸显精神生活贫乏,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立意:不做“低头族”,让生活回到原点。
(较佳立意)3. 很多人天天与数字产品交流,缺乏锻炼,颈椎病,腰椎病患者增多,而且呈年轻化趋势,可立意:低头看手机,透支的是健康。
4.数字终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渐渐远离了面对面的温暖,心理专家指出,对数字终端的依赖,和现代人渴望归属感、认同感有关。
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拥有智能手机为荣的时代,不能及时跟进的代价或许就是被大多数人抛弃。
5.数码产品、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反面立意1.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
”“低头族”的存在是合理的,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现在人们能够把坐车等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低头阅读和娱乐,是一种效率的体现,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2.“低头族”不仅仅指玩手机游戏的人,不少“低头族”还是生活的记录者,他们出门吃饭、游玩,都喜欢拍照发微博,晒生活,晒开心,这样,他们可以发现美好的事物,更热爱生活。
(较佳、较新立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11月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2020年六月江先生的儿子和两个小朋友在楼下玩耍,看见一太婆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太婆起身后却说是3个孩子打闹将自己撞倒的,赖上了家长,甚至老太婆住到了江先生家中。
2020年11月一名外国小伙在北京街头扶起了一名中国中年女子,却被讹了1800元,引发媒体舆论热议。
北京警方3日晚回应称,经现场调查并调取了监控录像初步查明,这名外籍男子无驾驶证,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
警方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并将对外籍男子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处罚2020年12月64岁的太婆冬夜摔倒在人行道上,正当行人纷纷避让时,两名土耳其小伙将她扶起。
昨日,老人在网上发帖,对两位外国青年表示感谢,希望借此传播更多正能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属于社会现象问题,可以从摔倒讹人太婆、受到帮助对施予帮助的人表示感谢的太婆、扶起跌倒路人的人等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构思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思考。
1.从媒体舆论角度失实的消息进入公众视线,陷入“碰瓷敏感症”的媒体和公众,没有时间去探讨事件背后的真相,扭曲的放大镜亦让人的观念扭曲。
因此,媒体应担负起主要责任,避免制造充满负能量的假新闻。
作为社会公器,媒体更应让人们相信扶起摔倒的老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被讹而滋生的冷漠。
唯有如此,扶起和摔倒才不会成为人们的恐惧,助人为乐的善意才能得以延续。
2.从救助者角度面对跌倒在地的老人,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
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位跌倒在地的老人,是我们的父辈、亲人,在他们跌倒在地的过程中无人相助,甚至最后因为延误救助遭遇不幸,我们会不会心疼,会不会难过?再者,没有人会长生不老,我们也总有老的那一天,等我们垂垂老矣,也碰到跌倒在地,需要人救助的情况而无人出手,我们又会如何作何感想?面对跌倒在地的老人扶起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我们更不能因为这样的个案而因噎废食。
要结束这样的社会道德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给自己内心一份“道德指南”。
4.从讹人者角度面对别人的救助,不是心存感激,而是以怨报德,金钱腐蚀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内心流淌的不再是道德的血液,而是充盈着龌龊的思想。
3. 从政府和法律角度政府和法律在这个问题上也应该有所作为。
通过制度设计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物质和精神救济,不让他们流血流汗又流泪;通过法律对恶意诬陷者予以必要的惩罚,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政府、社会对见义勇为的善待和鼓励,再加上公民自己的“道德指南”,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希望。
5.从公众角度,不要人云亦云,要明辨是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每个人必经历免疫预防接种和伴随而来的短痛,有些人还因此在身体留下疤痕。
这疤痕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却是身体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
不少人缺乏预防和预警意识,往往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
有些人往往采取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伤。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本次材料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理论观点型的材料。
材料由两段话构成,分别就“预防意识”、“疤痕”和“健康”三者的关系展开阐述,为考生留下辩证思考的空间。
(一)关于材料的范围材料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材料中的“疤痕”,两个“基本点”即材料中的“预防”和“健康(或美丽)”。
考生需围绕“疤痕”与“预防”或“健康”的关系展开。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内容”指材料的表层信息,主要是针对三个关键词语的表层理解。
(1)关于“疤痕”:主要指疮口或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即人在经历某种创伤后留下的痕迹。
考生也可将“疤痕”转义为“伤痕”、“伤疤”等,但应注意将“疤痕”与“足迹”、“痕迹”区别开来,如考生将其理解为成长路上走过的痕迹(无经历痛苦失败),则应视为对关键词的理解不正确。
对于“疤痕”这一关键词,必须在文中予以明扣。
(2)关于“健康(美丽)”:主要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此处的“健康(美丽)”在文中既可明扣,也可暗扣。
(3)关于“预防”,指事先防备,在材料中指为了健康(美丽)而提前做出的防备措施。
若考生将“预防意识”理解为“防患意识”,也属于对材料关键词的正确理解。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含意”指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在这里主要是针对“疤痕”和“健康”做出的深层理解。
(1)关于“疤痕”的含意和范围:材料中的“疤痕”可从比喻义和象征义两个方面进行外延,如将“疤痕”理解为精神上的“疤痕”,心灵的创伤,历史的疤痕、国家的疤痕,民族的疤痕等等。
(2)关于“健康(美丽)”的含意和范围:材料中的“健康”既指人的一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或缺陷,它也可以因“疤痕”含意的延伸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如教训、启发等,它还可以指事物的正常情况,如国家、民族的正常发展等。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高速公路往往会在一段笔直平坦的道路后有意设计一个起伏很大的限速弯道,其目的是使开车的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避免由于很长时间高速行驶所形成的方向上的惯性而造成视觉上的误差。
材料二: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穿针者越是全神贯注的努力,他的手越会抖得厉害,线也越是不容易穿入。
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意思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易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提示:材料一强调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材料二强调做事不能太有目的,不能太紧张,要适当地放松自己。
两则材料从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深入分析其内在联系,又存在着统一性。
这统一性就是材料的主旨所在,由此可得出如下立意:张弛有度,乃成功之良策;既要紧张,也要适度轻松;既要集中注意力,又要分散注意力等。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