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线的类型及判读【考情分析】地理等值线图能将一种或多种地理要素作用的结果,以地理数值的方式表达其空间的分布情况,具有包容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征,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所以常被高考题所采用。
在近两年各省市和全国地理高考卷及文综卷中,不仅出现了平时常见的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值线图,还出现了以等降水量线、酸雨等PH 值线图等教材上很少出现过的等值线为背景的题目。
等值线内容涉及数线形转换,如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可将垂直分布的地形起伏情况反映在一幅平面图中,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掌握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复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共性,在典型例题中结合各种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规律,对提高学生等值线分布图的判读和分析能力,达成教学目的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链接】1.等值线数值共性整合等值线数值分析是解答等值线试题的切入点和基础,也是该类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等值线在数值上一般具有以下共性(以右图的等压线分布图为例):①同一条等值线上,要素值处处相等。
如图,A等压线上的数值都为1015.0百帕。
②等值距全图一致,即任意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等于零或等于一个等值距。
如图,任意两条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为0或为2.5百帕。
③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处为低值区,向低值凸出处为高值区。
如图,①区域为低压槽;②区域为高压脊。
④等值线稀疏区体现该要素的变化在该区域的变化较小,等值线密集区体现该要素的变化在该区域的变化较大。
如图,③区域等压线密集气压差大;④区域等压线稀疏气压差小。
⑤两条等值线之间,若出现局部闭合等值线,表示该要素不在正常范围内,等值线闭合② ③ ④区内数值特征一般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判读等值线的一般方法1.读数值——等差距(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同一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同;变化趋势;数值范围和极植2.读疏密状况——表明变化大小,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3.读走向——同时分析影响因素4.读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分析影响因素5、辨方向——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
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同时分析引起闭合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高考回放】【例1】(2008年全国Ⅱ)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B.太阳辐射C.土壤D.降水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降水从表面上看,该题是在考查植物的生长周期,由于植物的生长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是温度,因此,可以说,这个题是在变相的考查等温线,后面设置的三个问题全部都是针对温度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设计的,所以这个题在实质上并没有偏离我们最常见的最关键的等值线部分的知识——等温线。
【例2】(2008年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
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
读图回答4~6题。
4.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5.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6.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A.300米B.400米C.500米D.600米【解析】第4题,测量当地的海拔高度,应该利用GPS技术,GPS能确定某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
第5题,确定P、Q之间线路中起伏最小。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最小的是沿着某一等高线前进。
最好不能连续跨越多条等高线。
根据以上分析,②线路最符合要求。
第6题,冬至日36.5°N的H=30°,由于垂直距离是288米,根据三角函数的原理。
不难得出水平距离L=288x1.732=500米。
【答案】4.B 5.B 6.C【例3】(200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7~9题7.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8.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9.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解析】第7题中N点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向南北半球右偏东北风,第8题中P处为低压槽,低压槽处最有可能降水第9题中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位于亚欧大陆,M地气压为全年最高(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此时北半球冬季。
【答案】7. A 8. C 9.D【思想方法】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项事物往往受多项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地形起伏会影响气温气压高低、坡向会影响降水量和太阳辐射量多少,进而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等。
在众多的自然因素中,纬度高低、地形起伏、海陆位置是最为基本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其他一些相关因素都可在等值线分布图中以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就等值线分布图中常见的问题和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1、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等高线反映地形的起伏状况,众多的问题多可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所以它也是各种等值线图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部位: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山顶、盆地、脊线、谷线、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2)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根据坡度选择交通线路、登山攀岩运动位置;分析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聚落分布等;(3)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判定;测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差和温差、陡崖高度范围等;(4)水资源和水能利用:根据脊线、谷线分析河流分水岭和河谷发育;根据地形地势判定河流流向、流速;根据地形判断水库坝址选择的最佳位置;水资源、水能资源利用等;(5)坡向与坡向差异:根据纬度位置和向阳坡、背阴坡分析气温的坡向差异;根据冬夏季风和迎风坡、背风坡分析降水量的坡向差异;分析因热量和降水量的差异导致的植被坡向差异;和区域整治开发等;(6)地形剖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各地形部位的剖面图特征等;【例1】读下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既近水又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C.图中干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判定①处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流量较小,因此不易发生水患;故答案选A;第2题中由到M处经过山脊、山谷、山脊因此忽上忽下较耗体力,故答案选D。
2、等温线分布图分析影响等温线的分布的因素较多,且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形成局部地区出现极端气温分布。
虽然近些年高考卷中少有涉及等温线的内容,但气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纬度高低、海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因素对等温线的影响应该是分析的重点。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使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气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常据该点判定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2)海陆差异:热容量的差异,导致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快慢不同。
气温在夏季(白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夜晚)陆地低于海洋。
表现为气温比同纬高处,等温线凸向高纬,比同纬低处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高低低”),常据该点判断季节和月份;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这使得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要平直;海陆差异还会使沿海地区和岛屿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内陆要小,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均迟些;(3)地形因素:山地和盆地会使等温线呈闭合状分布;山脉走向影响等温线的凹凸方向,一般地,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使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山高原地区往往气温的日较差较大,而年较差较小,如我国的青藏高原;(4)洋流因素:由于寒流大多自高纬流向低纬,暖流大多自低纬流向高纬,所以寒流流经区等温线常凸向低纬,暖流流经区常凸向高纬;(5)等温线疏密:在海陆交接处、山地(特别是陡坡处)和洋流流经处,由于温度变化大,表现为等温线较其他地区要更密集;就季节而言,夏季时,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的纬向分布是不同步的,而在冬季时是同步变化的,这使得冬季时高低纬温差比在夏季时要大,所以等温线在冬季比夏季时更为密集;(6)极端气温分析:在太阳高度、海陆差异、地形起伏、云量多少、地表反射率、冬夏季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局部地区可形成极端气温的分布。
包括撒哈拉沙漠形成世界极端最高气温、南极洲大陆形成世界极端最低气温、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寒冷中心、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炎热中心、青藏高原夏季成为我国低温中心等;【例2】试描述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别说明主要成因。
解析: 在描述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一般先看数值的分布状况,其次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最后看等温线的密集程度。
答案:①总体上,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同纬度西侧海洋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东侧向高纬弯曲,原因是西侧有寒流经过,东侧有暖流经过。
③陆地上西部的等温线分布密集,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
④同纬度陆地等温线向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较低。
3、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气压的分布与气温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地,相对高温处形成低压中心,相对低温处形成高压中心;同样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等压线在南半球较为平直,呈带状分布,而在北半球较为弯曲,呈块状分布;海陆的气压差异,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所以气压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明显的影响。
与等压线分布图相关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气压中心:北半球海洋上和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及其所处的位置和出现的时间;0º2040806040MNR(2)风向和风速: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同等压线垂直,它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它使风向发生偏转;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它使风速减小,在高空、或海面上一般不计摩擦力;在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作用,风向往往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根据等压线疏密可判断风速大小;(3)气旋和反气旋:闭合状分布的等压线,其低压中心形成气旋,高压中心形成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气温日较差;气旋和反气旋不同位置的风向差异;我国典型的气旋天气如夏秋之交东南沿海的台风,反气旋天气如夏季江淮地区的伏旱等;(4)锋面与天气:根据所处半球和风向判断冷锋和暖锋的形成;锋面影响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锋面降水位置区别,一般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如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的大风沙暴、寒潮、江淮梅雨天气及其影响、出现的时间等;【例3】下图是北半球某平原地区某时500hPa等压面得高度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