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背诵篇目(带翻译)一、《秦医缓和》(昭公元年)晋晉侯求医醫于於秦。
秦伯使医醫和视視之,曰:‚疾不可为為也,是谓謂近女室,女室:女色。
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派医和去给他诊治。
医和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
这个病是因为过度亲近女色造成的,疾如蛊。
非鬼非食,惑以丧喪志。
良臣将將死,天命不佑。
‛公曰:‚女不可近乎?‛蠱:蛊疾。
病人心志沉迷惑乱犹如中了蛊毒,是患了蛊病。
这个病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调,而是由于迷恋女色而丧失了心志。
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也不会保佑。
‛晋平公问道:‚女子不能亲近吗?‛对曰:‚节節之。
先王之乐樂,所以节節百事也,故有五节。
迟遲速本末以相及,医和回答说:‚要加以节制。
先王的音乐,就是用来告诉人们做事要有节制的,所以有五音的节奏。
五音速度的慢快和声音的低高递相连及,节:节制。
中声聲以降。
五降之后後,不容弹彈矣。
于於是有烦煩手淫声聲,滔慆因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
滔:祸乱。
因:填塞。
都为使动用法就会奏出中正和谐的音乐。
一曲终了,五音都降于无声,这时就不能再弹奏了。
在这时如果再弹奏的话,手法就会繁乱混杂,会奏出不中正的靡靡之乐,君子是不会听这种音乐的。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zheng1)为為五声聲,淫生六疾。
六气氣曰阴陰、阳陽、风風、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為五节,过過则則为為灾菑:发:现,表现。
徵:见征,验证。
五节:五行之节,春夏长夏秋冬。
菑:通灾,疾病。
上天有六种气,降下来化生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体现为五种声音,过度就会产生六种疾病。
六种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在时间上区分为四季,按次序排列为五行,六气过度就会造成疾病:阴陰淫寒疾,阳陽淫热熱疾,风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末:四肢。
晦:夜晚。
明:白昼。
阴气过度造成寒性的疾病,阳气过度造成热性的疾病,风气过度造成四肢的疾病,雨湿过度造成肠胃的疾病,夜晚活动过度造成心志惑乱的疾病,白天操劳过度造成心力疲惫的疾病。
女,阳陽物而晦时時,淫则則生内热熱惑蛊蠱之疾。
今君不节不时時,能无無及此乎?‛阳物:男子的附属物。
阳,男性。
时:按时。
女子,是男子的附属物,夜晚才能与之交合,过度亲近就会产生内热和心志惑乱的疾病。
如今您亲近女色既不加以节制、又不按时,能不到这样的地步吗?‛二、《扁鹊传》使圣聖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從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身居高位的人在疾患还没有显示征兆的时候就预先知道染上了病邪,能够让良医得以尽早进行治疗,那么疾病就能痊愈,身体可以存活。
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驕恣(zi4)不论于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阴阳并:阴阳偏胜,血气错乱。
所以疾病有六种情况不能治疗:骄横放纵不讲道理,这是第一种不能治疗的情况;以身体为轻,以钱财为重,这是第二种不能治疗的情况;衣食不能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这是第三种不能治疗的情况;气血错乱,五脏的精气不能安守于内,这是第四种不能治疗的情况;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形羸:形体瘦弱不堪。
赢,瘦弱。
重,甚,非常。
身体过于瘦弱,不能适应药力,这是第五种不能治疗的情况;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这是第六种不能治疗的情况。
有这当中一种情况的,就很难治疗了。
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卽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卽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卽为小儿医:扁鹊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到了邯郸,听说赵国人尊重妇女,就做起了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周王朝的人敬爱老人,就做起了老年病医生;到了咸阳,听说秦国人爱护小儿,就做起了小儿科医生随俗为变變。
秦太医令李西 (xi1) 酰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
至今天下言脉脈者,由扁鹊也。
总之是随着风俗的不同而变换行医的重点。
秦国的太医令李醯知道自己的医术不如扁鹊,就派人刺杀了扁鹊。
至今天下研习脉学的人,都遵从的是扁鹊的学说。
十五、《<伤寒论>序》余每览覽越人入虢之诊診,望齐齊侯之色,未尝嘗不慨然叹歎其才秀也。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才秀:才能出类拔萃。
怪当當今居世之士,曾(竟然)不留神医醫药藥,精究方术術,上以疗療君亲親之疾,下以救贫貧贱賤之厄(疾病),中以保身长長全,以养養其生。
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但竞競逐荣榮势勢,企踵权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務,崇饰飾其末(指功名利禄),忽弃棄其本(指自己的身体),华華其外而悴其内。
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風之气氣,婴嬰(遭受)非常之疾,患及祸禍至,而方震栗(li4)。
降志屈节,钦欽(虔敬)望巫祝,告穷窮归歸天,束手受败敗。
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赍(ji1 持,拿着)百年之寿壽命,持至贵貴之重器(此指身体),委付凡医醫,恣其所措(听任其随意处置),咄嗟呜嗚呼!厥(其)身已毙斃,神明消灭滅,变變为為异異物(指此后的身体),幽潜潛重泉(九泉),徒为為啼泣。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夫!举舉世昏迷,莫能觉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轻輕生,彼何荣榮势勢之云哉?而进進(近身为官)不能爱愛人知(主管,照管)人,退(退身为民)而不能爱愛身如己,遇灾災值祸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
哀乎!趋趨世之士,驰馳竞浮华華,不固根本,忘躯軀徇物(通殉,追求名利等牺牲身体),危若冰谷,至于於是也!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十八、《<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
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二十二、《<类经>序》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
因敢忘陋效矉(颦),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
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诚知非雅。
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
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对此番编写《类经》一事,我实在是因为前代诸位贤达注释或有不完备,同或有差错,掩盖埋没《内经》的本质和精华,使得最高妙的医道不能完全为世间所明嘹,逮四千多年了。
於是冒昧地不顾自己知识浅陋,如东施效矉那样,勉力打算象蚊虻负山挑起不能胜任的担,原本不敢班朋弄斧,可是也不值得沿街托钵仰仗他人。
所以凡是遇到辨明是非纠正错误之处,常多直言不讳,诚然知道这样做是不高雅的。
只是因为人心积久成习,以讹传讹,就是打开堤防引来长波巨浪,也还担心难以涤除;假如辨正不力,将会永无挽回纠正之日了。
这就是我再三思考而不敢回避的原因。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
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
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
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啊!我算是什麽样的人呢,岂敢乱改前代名家的训解?话音未终,就知道一定会有窥视我的错误并随即在我背后非议的。
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个论断不在于我,而在于后来的明智之士了。
虽然如此,但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有助于琢成宝玉,停流不动的水,可以当镜子照见形貌;就是壁孔中透过来的灯影,练囊中映现出的萤光,都能有助于苦读之志士;竹头木屑看来是弃置无用之废物,也曾有利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