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做到认真钻研教材

怎样做到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加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的体会
2008年10月11日,我参加了州教育局组织的全国教育专家小学课堂教学与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几位教育专家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深有见地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的王文丽老师作的《深入钻研教材,提高阅读教学实践》专题讲座,让我对如何应用语文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觉得应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识课文的原生价值和信息处理价值
课生文的原生价值是指文本本身带来的知识,如要求认识理解的生字词语,一些好的句子等。

这是老师们基本都能理解的,也能在教学中运用的。

但在听取讲座中,王文丽老师讲到了文本的信息处理价值,这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问题,也是常不重视的问题。

信息处理价值是指文本本身没有明确显示,而是内容具备或带来了一些信息,由这信息铺展开来,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的知识积累。

运用好这一价值,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
力。

比如王老师上的苏教版《二泉映月》一文,课文讲述了瞎子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创作过程。

拓展开来,它包含着这首名曲是怎样被发现的,是谁收集整理等等的信息价值。

教学中就要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回来后,我正好上《风筝》这一课,这是贾平凹回忆小时候放风筝的文章。

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找找有关风筝的知识,学生就会从课文后的“资料袋”中找到风筝的演变、名称的由来以及我国的风筝之都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分析出文本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学生能够处理哪些信息,然后设计学生应该完成的信息任务,这样才能是真正把课文两方面的价值体现出来。

二、读教材,读懂教材
在常规的教学中,读教材是每个老师的基本功,但要从哪些方面去读教材,怎样才能算是读好、读懂教材,这却是我们平常很少思考的问题。

王文丽老师在这次讲座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细致的阐述。

她讲到读教材时要求从五个方面去把握:1、读课文;2、读结构;3、读线索;4、读重点;5、
读难点;做到这五个方面才是掌握了读教材的基本方法。

在把这五个环节都做到之后,还要做到“搞清楚三个问题”:1、课文说了什么?2、课文是怎么说的?3、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就是读好、读懂了教材。

看似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要真正做好,是要走进教材中去,认真学习,认真体会,才能读透课文,为我们设计教学方法做好铺垫,也才能落实好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上好一堂语文课打下基础。

“钻研教材比设计教法更重要”,这是王老师讲课时说的一句话。

对于这句话,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也是深有体会的,对于我们读得多的课文,理解得更深刻的课文,怎么上好它,脑子里会有一大半的方法了。

所以语文教学,熟读教材、读懂教材是老师基本功的再修炼、再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就是要带着“读懂教材的三个问题”的思路,认真通过读教材的五个要求读好每一篇课文,为每一堂语文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文本和课后练习的关系
课文的课后练习是老师们要处理的问题,我们往往是上完一篇课文才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王老师在讲课时讲到,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是本篇课文重要教学目标的体现,
可以让学生在伴随学习课文时就落实下去,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如何设计把课后练习的问题贯穿进学生读课文中去,这样在老师指导读完课文后,课后的问题也就早已得到解决了。

我感觉这种方法解决了我们以往将读课文和处理课后练习分离开来的孤立做法,即解决了为读而读,为做而做的问题。

学生读课文是一个非常重要学知、认知的环节,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做好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要点、在读中体验新知、在读中学会成长,最后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的目标。

这次学习,使我看到了专家们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实际的运用,让我对新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坚定了我教好书、育好人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必将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进展。

王科姜
2008年10月1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