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19年广西柳州市柳州高中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 ,值得一看。
A .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B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C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D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 .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
D .最近几年,我省科协走协商、协调、协作之路,团结、动员、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科学素养。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所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试卷第2页,总12页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⑦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 .⑤⑦⑥④②③① B .①③④②⑤⑦⑥ C .①③⑤④②⑦⑥ D .⑤③④②①⑦⑥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与时尚 袁行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中两句著名的话。
刘勰所谓“世情”和“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而言。
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在内。
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它的印记。
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它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玄言诗能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的结果。
为什么到南朝宋时,山水诗能代替玄言诗而兴起?这与当时士大夫崇尚隐逸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南朝齐、梁时的宫体诗,其风格轻艳纤丽,则是由当时宫廷的风气造成的。
宋朝诗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也是与当时士大夫的风尚分不开的。
社会风气和时尚影响小说创作,也不乏突出的例证。
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如裴启的《语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
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
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
清流名士的一毁一誉,不仅决定着别人名望的高低,还影响其终身的成败。
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评语都很看重。
在这种时尚之下,一般士族弟子都羡慕名士,想学他们的派头。
于是《世说新语》等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便成为他们必读的“教科书”,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义气”遂成为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的榜样。
统治者利用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到处建立关羽庙,称为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立,以示“天子重英豪”之意。
《红楼梦》问世以后,逐渐获得各阶层大量的读者,并被串成戏剧,演作弹词,观众常为之感叹唏嘘,声泪俱下。
类似的例子在国外也有。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在欧洲引起一阵“维特热”。
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以穿蓝上衣、黄背心、马裤和马靴为时髦。
有人甚至模仿小说主人公自杀。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影响,可以达到怎样深广的程度。
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很重视文学与时尚的这种相互关系,并懂得利用这一点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观”的话。
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广义地说就是从文学作品观察社会风俗。
《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则又强调了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
封建时代的一些作家,也曾自觉地以文学作为移风易俗的工具。
今天,一部作品的印数可达几十上百万,再加上电影、电视的传播,文学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就更不容易忽视了。
如果我们的作家常常自觉地使文学对时尚发生积极的影响,一定会更多地受到人们的欢迎。
4.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一项是A.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导致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B.由于受到当时宫廷风气的影响,南朝齐、梁时的宫体诗,风格轻艳纤丽。
C.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
这使得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
D.《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曾在欧洲引起一阵“维特热”。
当时欧洲的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甚至有人模仿小说主人公自杀。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两句名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其中所谓“世情”、“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
B.自《三国演义》问世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影响深远,刘关张三人的“义气”试卷第4页,总12页遂被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
这是文学作品反作用于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典型例子。
C .《毛诗序》里“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句话,表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注重利用和发挥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
D .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印记;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社会风气、时尚有直接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朝诗歌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这反映出宋朝士大夫们积极入世、热衷于批判现实的风尚。
B .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都是积极的;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也未必都是积极的。
C .孔子说过诗“可以观”的话。
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会借诗来“观风俗之盛衰”,这是他们利用文学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一种表现。
D .当今,文学作品的传播技术发达,传播途径多样,因此更应重视文学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更应发挥文学对时尚的积极影响。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地涌出来。
可是,他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
他们听完了又互相转告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的这句话:“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
”布朗肖大姐7岁的儿子也在校门口出现了。
这当儿,一群群还在交头接耳的同学,突然爆发出一片残忍的笑声,像在狂欢中的野人一样,他们很自然地牵起手来,围着他一边跳,一遍又一遍地叫:“没有爸爸,没有爸爸!”他气得发了狂,正好脚底下有几块石头,他拾起来,使劲朝折磨他的那些人扔过去,他们吓得四散奔逃。
现在只剩下这个没有爸爸的小家伙一个人了,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他想投河自杀。
天气很热,也很舒适。
和煦的阳光晒着青草。
河水像镜子似的发亮。
西蒙感到几分钟的幸福和淌过眼泪以后的那种困倦,恨不得躺在暖烘烘的草地上睡一会儿。
突然一只沉重的手按在他肩上,一个粗壮的声音问他:“什么事叫你这么伤心呀,小家伙?”西蒙回过头去。
一个长着鬈曲的黑胡子和黑头发的高个儿工人和蔼地看着他。
他眼睛里、嗓子里满是泪水,回答:“他们取笑我……因为……我……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出了这是布朗肖大姐的孩子。
虽然他到当地不久,可是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她过去的情况。
“好啦,”他说,“别难过了,我的孩子,跟我一块去找妈妈吧。
你会有……会有一个爸爸的。
”“您愿意做我的爸爸吗?”孩子看见那人不回答,又说,“您要是不愿意,我就再去投河。
”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
”“您叫什么?”孩子接着问,“别人再问起您的名字,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了。
”“菲列普。
”那人回答。
西蒙沉默了一会儿,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然后伸出双臂,无限快慰地说:“好!菲列普,您是我的爸爸啦。
”工人把他抱起来,突然在他双颊上吻了两下,很快地跨着大步溜走了。
第二天放学以后,那个大孩子又想重新开始,可是他像扔石子似的,冲着他的脸把话扔了过去:“我爸爸叫菲列普。
”周围响起了一片高兴的喊叫声:“菲列普谁?……菲列普什么?……菲列普是个啥?……你这个菲列普是打哪儿弄来的?”西蒙没有回答;他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用挑衅的眼光望着他们。
大孩子得意地搓着手,说:“因为你要是有的话,他就应该是你妈的丈夫。
”西蒙窘住了,不过他还是回答:“他反正是我的爸爸。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垂下头,心事重重地朝卢瓦宗老大爷开的铁匠铺走去。
菲列普就在那里干活儿。
西蒙走进去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
在这一阵不常有的静寂中,响起了西蒙尖细的嗓音:“喂,菲列普,刚才保罗对我说您不完全是我的爸爸。
”“为什么?”工人问。
孩子天真地回答:“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
”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沉思。
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
”他来到布朗肖大姐家敲门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
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
”他想回答,可是他望着她,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试卷第6页,总12页没有回答,不过西蒙相信他听到阴暗的房间里有人倒下去。
接着,他突然被他的朋友抱起来。
他的朋友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他,大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们,你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谁要是再欺侮你,他就要拧谁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