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二模块二
教育。
意义与作用: 1.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2.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的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1.课程评价的含义 2.课程评价的类型 3.课程评价的模式
2.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以评价标准为依据
①相对评价(常模式参照评价)——事后定标准 ②绝对评价(目标/标准参照评价)——事前定标准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人
(2)以评价作用为依据
①诊断性评价(课程实施前) 目的: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问题或原因,以便对症 下药。 ②形成性评价(课程实施中) 目的:用于收集课程实施中的各部分优缺点的资料。 ③总结性评价(课程实施后) 目的: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8.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9.(2013·上)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知识补充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 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
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 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3.(2012·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 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 化。这种编排方式是(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人的完整:智力+人格,生活的完整:自然、社 会)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5.引导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改变
倡导新的教师角色
教师与学生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2013下)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 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 被称为(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知识补充 课程的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个层 次组成,或者说是其(文本)表现形式。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 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 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 为教材。
2.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总体上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就是课程 目标 具体的说: 1)社会因素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3)科学文化知识
3.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指课程内容的序列化和系统化
➢组织方式: (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综合化组织,心理化组织)
四、课程评价
10.以经验或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论称为活动课程论,其 代表人物是(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凯洛夫 11.(2012下、2015下)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 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 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2013·下)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
经典课程命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
博比特:1918出版了《课程》,该书被视为教育史上 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 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 动、进程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材之中。——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 形式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 三、教学过程 四、教材开发与管理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管理 七、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八、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
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重知识——重能力)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第二章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总纲: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 体系,试行(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知识补充
校本课程意义或作用、优势、特点: 1.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 发展;(个人)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 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 学生学生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2.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 观点: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有用资料, 为课程服务
3.应答模式(当事人中心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克 观点:关心活动方案;关心听取人反应
特点: 1)更关心方案的活动而不是方案的内容 2)对听取人要求的信息作出反应 3) 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报告方案的成败
第三节 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分科课程
(学科、科目课程 )
含义 单学科的 课程组织模式 (预先安排)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儿童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 课程
综合课程
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 式
4.(2012·上)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5.(2012·下)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答案要点】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18.2%
2% 17% 5%
连续三年2个单项选择题,1个简答题
第一章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二、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三、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知识补充
课程的词源
(已考查)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 表的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 了“课程”(curriculum)究者
教学与课程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
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
改善教学行为
对待师生关系 对待教学关系 对待自我
强调尊重、赞赏 强调帮助、引导 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强调合作
17.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角色转变?
【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 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 的教师。
6.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第二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开发
课程论 学科中心
活动中心
观点
代表人物
课程分科设置
夸美纽斯、赫尔巴 特、斯宾塞
1.课程二目、标课的含程义目标
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 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知识、社会)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含义 是一门课程中所教授或包含的知识,也只一些 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
宗旨: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
校本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 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各门学 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 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 规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