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阅读情景关系解读

诗歌阅读情景关系解读


1.《幽州夜饮》(2):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 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诗人因迟暮衰老及仕途 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2.《水龙吟》(1):这首诗的上阕运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结合词句,分析全词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词人身处异乡,在风雨消歇时,产生对故园 的思念;通过眼前之景,生发出对春天流逝的伤感、怨 恨;又因为头上已生白发,词人产生了对自己年华老去, 蹉跎迟暮的苦闷。
二、问“情”是表,情景分析是实 此类题,题目要求并没有涉及景物描写,而落于 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思想情感的把握,离不 开对诗人笔下景物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在答题时将景物分析落于纸 上就要看提问要求。 若单纯提问表达情感,只需按问作答; 若要“简要分析”“联系诗句(文本)谈谈” “探究”,既要对原诗文相关景物描写进行概括还原, 再要就此基础上得出具体情感。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
春 日 秦 国 怀 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问题着眼“如何处理情景关系”,实问情景关系 的特点。诗歌首联“一望欲消魂”可推知“触景生 情”,看到满眼荒芜,触景伤情。颈联、颔联中的 “古碑” “残阳” “积雪” “黄沙”等意象,传递 出一种荒凉、冷调,融情于景。从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看,得出情景的关系是哀景抒哀情。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⑤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B志向理想型: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
③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 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⑤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⑥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⑦ 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
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 之情。
2008年天津卷: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009年福建卷: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这些试题明显点出了情景角度和解答方向:通过何景表达 何情? 或问:诗词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表现情感的方式很多,有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层 层铺垫等等。但基于写景诗的前提,我们优先考虑“借景抒 情”。 或问: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诗人感情的? 可直接对原诗词相关景物描写部分做还原,由此表现情感。
答题基本公式:诠释+手法+作用; 作用=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诠释,即将所要鉴赏的诗句的大意给解说一下,可自 由发挥; 手法,是指出此诗或是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或是表达 手法,只要说出一到两个即可。这个比较自由,知道 什么说什么,只要基本能与该诗该句挂上边就可以了, 比如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比如映衬、对比、烘 托等;比如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作用,就是紧承上句,进一步指出该“手法”的作用, 一般从两处下笔:①该手法本身所具有的表达的效果; ②对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比如“使诗句更具有一种悲
问: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两问题都关于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但仔细对 比,山东题里明确提示:“结合全诗”,也就是题 目所要求分析的“妙处”不只是就第二联而论它写 景的妙处,还有在全诗中,第二联描写所起到的作 用。因此,答案就应该同时把握好写作目的(诗人 对山泉的赞美)和全诗结构手法(欲扬先抑)两个 方面。若是忽略此四字,答案很可能不全面而失去 一半的分数。 辽宁卷明确只针对第二联发问,作答时只需按 之前提到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方法方向思考。
诗歌阅读“情景关系”命 题
解题点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品的却是作者的 思想感情。
从“情景关系”设题分类角度出发,分析近年 高考诗歌阅读中有关“情景”题目设置的异同, 以便更清楚地分辨题型,做到“有的放矢”。
一、直接设题,问“情”与“景” 命题直接点出,要求回答“景”与“情”的所指。 如:2009年重庆卷第12题: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 无个人瞧。”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
⑧寄情田园,归隐山林。
C思乡怀人型: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D生活杂感型: 伤春悲秋;人生短暂,青春易逝;时不我予; 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E其它类型: 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 情;讽喻之情;怀古之情;依依不舍之情;羁旅愁思
写法指津 认真审题、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 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要 有得分点意识。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一般 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用判断句或陈述句以标明观点) (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 这样写的妙处。
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
(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 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的变化。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 层次。如: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 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等等。
切感人的艺术效果”“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之 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之类的,如果你竟然连该诗的基本 感情都把握不住,不妨就笼统地说“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感 人”之类。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烘托 白描 虚实相生等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修辞手法 运用典故
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通感等
情感主旨
A忧国忧民型: ①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边塞征战的壮烈,穷兵黩武的惨状,山河沦丧的 痛苦;
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在写景精妙处(“表达技巧”)设题 本类题的考查角度是写景技巧。景物描写直接 关乎思想情感的抒发,诗人往往着重意象的选择、 文字的锤炼以及手法的运用。所以,对景物描写的 品味,也是诗歌阅读常见的设题角度。 除了传统的修辞手法,还要多关注侧面描写、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表现手法。 视听感官、绘形绘色是近年高考此类题的偏爱 角度。 一般来说,答题时在点明、分析表达技巧之余, 还要归纳出环境氛围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
2011年山东卷14(1)储光义《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岀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自长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013年辽宁卷第8题:张镃《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四、在“情景关系处理”点设题
常见的一种情景关系是情景对应(映衬):
哀景写哀情,乐景抒乐情。
除了映衬,还有反衬,也就是
哀景生乐情,乐景生哀情。
而从情景萌发的顺序角度看,可分为触景生情和寓 情于景两类。 触景生情是作者较平静的心境在接受外物的刺激后, 激起感情。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 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 侯。”“忽见陌头杨柳色”引起了少妇的联想与感触— —蒲柳先衰,青春易逝,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 寓情于景则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 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诗人可选择 带浓烈情感的意象去抒情,黄叶、秋风等意象烘托出流 年已逝的悲凉情绪。而“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 生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 的色彩更为强烈。
如《长安晚秋》(2)
如《春思》(2)
2009年湖北卷14题(2)
第二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是 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这提针对写景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问。从修辞来说,是 对偶,抓住了声色(形)、动静、远近的角度来进行 描写,突出幽静淡雅的氛围。 分析时抓住具体诗句即可。
试比较下列两道高考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