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成功经验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夯实基础
2001年底丽江市政府就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形成了大众参与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发展旅游业,调整全市的产业结构,力求把旅游业形成为主导和纽带产业,形成"旅游兴则百业兴"的经济格局,全市上下出现了打旅游旗、创旅游牌、唱旅游戏的局面,掀起了全民做旅游的新高潮。
二、保护古建筑,还原历史风貌、为丽江古城游建立框架
1、生态保护
1951年,就做出了“保护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1983年制订县域总规,明确保护古城保护方略,1986年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加大投入,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关停周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停止对周边林区的采伐,做好生态保护。
2、整旧如旧
在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中,丽江闯出了“整旧如旧”的新路子:由政府补助700万元、各单位自筹3000多万元,果断拆除了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近600米长的东大街两侧的钢混建筑物。
之后的10年间,投资3亿多元,拆除了32万平方米的与景区不协调建筑物。
3、建立制度,对古民居进行全方位保护
同时还建立了古城房屋维护审批制度,加大对古城保护资金投
入,对古城重点民居挂牌维护,向各业主发放维护补贴。
同时成立古城保护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制定管理保护法规,对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抢救。
4、归行划市,商业布局整体性规划
加强丽江古城开发管理工作,保持其历史真性的特殊价值,对古城内的经营活动实行准入制度,核发《准营证》,对申领范围、要求、程序进行了具体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对经营项目、店面布置、人员着装进行统一管理,经营商品相对归行划市。
将与古城氛围不协调的商家迁出,恢复古城的文化风貌。
三、挖掘、传承东巴文化,为丽江古城游塑造灵魂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是丽江发展不竭的动力,没有对传统文化有组织的传承和保护,只是一味开发利用,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庸俗化、低级化以至于消亡。
丽江结合本地诸多的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营造旅游亮点。
同时通过旅游区业的带动许多频临失传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在下开始复苏,促进了丽江遗产地传统民族文化传承。
1、从战略高度经营民族文化产业。
打造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阳火等文化产业品牌;长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率坛;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打响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文化品牌。
并在此基础上2006年邀请张艺谋等著名导演策划、导演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印象丽江》,突出可视性与民族文化特色,使《印象丽江》成为主体景区内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新亮点、丽江旅游的新看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热点。
2、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2003年,古城管理公司出资200万元,支付古城房租,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形成26户纳西文化传播点,开办了10期培训班,培养出350多名东巴文化的传承骨干。
3、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保护民族文化专项经费。
成立了丽江民族文化研究会、云南东方摩梭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文化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被列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加强了对各民族文化、民族民间工艺等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
四、科学营销,创品牌,造声誉,扩大影响力
(一)创新营销理念和方式。
丽江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努力营造“人人是形象、呵护丽江从我做起”的社会新风气,形成旅游宣传促销的良好氛围。
同时,调动产业要素,精心策划促销活动,全面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促销策略,借助海内外强势媒体的“注意力经济”效应,实现丽江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二)争取各类殊荣桂冠,先后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镇之一”。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名录”、“全球人居环境最佳城市”“CCTV200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各项殊荣。
(三)开展文化经济交流活动。
为进一步拓展丽江旅游发展空间,
扩大丽江旅游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中欧旅游论坛等各类旅游商务会展活动。
并组织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展演团先后到各地进行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形成东巴文化“学术国际化、产业市场化、传承民间化”的局面,掀起了国际纳西学研究的热潮。
(四)举办本土特色节庆会展活动。
立足本土文化举办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节庆活动,已成为丽江旅游一张诱人的名片,成为海内外旅游者体验丽江、感悟丽江、亲吻丽江的最佳途经和方式,为来丽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旅游活动,加深了对丽江的印象。
不断推出丽江旅游新亮点,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了丽江文化旅游品位和内涵。
(五)开辟客源地旅游办事处。
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先后在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北京、西安等旅游客源地开辟了丽江旅游办事处,进一步开拓了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等沿海发达城市的旅游客源市场。
精心设计并开通了中国丽江旅游网,实现旅游结算网络“一卡通”,着手建设旅游散客接待暨咨询服务中心,以此全面实现旅游宣传促销网络化和人性化。
(六)通过强势媒体和名人效应宣传丽江。
通过高层政治人物和名流人士的口碑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带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来到丽江,实现人文休闲之旅。
充分运用《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大东巴的女儿》等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进行宣传促销,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
并通过影视剧、媒体、杂志社等对丽江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报道,
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来丽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七)实时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发行人文风情DVD《丽江神韵》、《中国的丽江,世界的丽江》、《好梦丽江》、《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线路》等高品位的旅游宣传音像制品;出版了《印象纳西》、《珍藏丽江》、《天地神奇之旅》、《看丽江》等旅游宣传图书画册,并利用各种旅游商务洽谈机会及时向旅行商和媒体记者发放。
五、多渠道筹资,建立保护开发资金支撑体系
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筹资渠道多样化
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发展,重点抓古城不协调建筑拆除改造、民族文化开发、环境治理、路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总投入已达40多亿元。
为解决古城保护管理资金严重缺乏问题,资金筹措的办法有收取古城保护费(80元/人);向银行贷款融资(农业已给予货款授信30亿元,已落实首期贷款5.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申请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开发经营性项目给予注入资本金;加大旅游发展资金筹集力度,增国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