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概要
• 《民通意见》第20条:监护人不履行监护 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 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向人民法院起诉 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普通程 序审理,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按照特别 程序审理;既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又要求 变更监护关系的,分别审理。
• 2、监督职责划分方面,立法可以将监督过 程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三部分,分别加以明确。事前监督以监护 人选定监督为主,事中监督应侧重于“建 议权”和人身财产权益处分“征得同意 权”,但要避免过多监督干预监护。事后 监督重点应明确报告和配合处理义务
• 3、建立监督工作公开与失职惩罚机制。前 述将监督工作赋予基层组织与监护人单位, 也有利于对监督工作进行再监督,通过内 部建立公开机制与惩罚机制,保证监督人 履行职责。
• 3、监督权职责不明 对于监督权和监护权的界限法律为给予 明确规定。导致监督权与监护权虽然目的 一致,但在具体实施方面,监督权权限不 明。
四、立法完善
• 1、主体方面,仿效英美建立单位监督与 个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单位监督方面 可以将监督权交由基层组织;个人监督 方面可将监督权交由父母单位人员,并 设立个人监督期限,如轮流制。
(三)监护监督措施
• 1、事前监督,对监护人选定进行监督 • 2、过程监督,及时矫正不正当行为 • 3、事后监督,及时报告,并配合公权力机关 采取措施 • 4、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时的罢免建议权 • 5、人身财产监督权: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人身 财产的处分,除完全有利于未成年人之外,监 督人享有同意权
三、我国监护监督制度及 完善
• (一)立法规定 《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 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 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 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 的申请,撤销一)主体:各国基本都采取国家机关与专门 监督人相结合的方式
• (二)对象:根据学者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为:1、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未 成年人监护人自身违法行为。3、监护人放任 子女行为。4、未成年人过度自由行为。5、 未成年人家庭问题。6、收养行为。7、监护 人变更
• (二)1、监护资格:监护人首先应当具有民事行 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认定监护 人的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 等因素确定。 • 2、监护人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保护被监护人有正常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应关心 被监护人的智力发展及品德修养;管理和保护被 监护人的财产,作为法定代理人代理被监护人进 行民事活动及参加民事诉讼;对被监护人损害他 人合法权利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立法缺陷及完善
• 1、无适格监督主体 第一,公权力监督机构庞杂、数量 多、不明确;第二,个人担任监督人的 法律规定模糊不清。
• 2、监督失职现象不易被发现 事前监督上,对未成年人人身或财产权 益处分往往不会事先取得监督人同意;事 后监督上,监督人员在发现有损未成年人 权利之时也通常沉默不言。
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
一、监护制度概述
• (一)监护设立有以下三种方式:(1)法定 监护。监护人直接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首先 应由未成年人父母担任,父母死亡或无监护能 力的,按法律规定顺序由其他人员担任。(2) 指定监护。指监护人由人民法院或其他有权指 定监护人的单位、组织的指定而产生。(3) 委托监护。指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 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 委托他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