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0期(总第82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0.2010General.No.8270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吴林博(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审美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可分为直觉阶段、构成阶段和超越阶段三个部分:直觉阶段,知觉起主要作用;构成阶段,想象起主要作用;超越阶段,审美体验超越现实时空,达到对世界的本真存在和生命的本真存在的回归。
关键词:审美体验;知觉;想象;超越中图分类号:B83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0)10-0070-02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吴林博(1982),女,河南南阳人,讲师,从事影视文学研究。
审美体验是一种相当复杂、难以言说的审美活动,对于审美体验的内在过程的分析,中西美学史上历来众说纷纭。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是在味象(象之美)、观气(气之审美)、悟道(道之审美)三个主要层面的互动与逐层深化中展开的,它标识着中国古代人的审美体验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同时这一生成是随着生命体验的总体深化和提升得以展开的。
[1]有的学者把审美体验过程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和神志彻悟三个阶段。
[2]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中认为,瞬间审美体验是历构层、临构层和预构层的有机统一。
大致说来,任何形态的审美体验都必须经历一个从主体对客体的直觉把握,到主体通过想象来构成审美对象,而后再到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达到对生命本真存在的回归。
据此,我们可以把审美体验的内在过程分为直觉阶段、构成阶段和超越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同时包含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体验。
一、直觉阶段对“体验”一词的构造是以两方面意义为根据的:“一方面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先于所有解释、处理或传达而存在,并且只是为解释提供线索、为创作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是由直接性中获得的收获,即直接性留存下来的结果。
”[3]直觉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外在审美性质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在原先积淀的理智、情感作用下的审美感受,是包括直接的感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在直觉阶段,主体通过感知直观地对审美客体观照把握,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还未思索其主题意义时,直接就被其色彩和构图吸引,从而产生愉悦感;当听到一首乐曲时,也无需知道它的深意,单那悦耳的声音和美妙的节奏足以使人产生快感。
就是说,我们在审美体验的开始,最先接触的是客体事物,它的外在形态直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知觉可以直观地把握。
在这个阶段,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不是统一的,即审美对象还没有构成。
审美主体是作为审美“者”存在的,他以审美的态度来感知客观事物。
在直觉阶段,我们认为美是直接的,它是知觉的对象。
在知觉中,被知觉之物应当是直接地被给予的。
梅洛·庞蒂说:“我们的知觉指向物体,物体一旦被构成,就显现为我已经有的或能有的关于物体的所有体验的原因。
”[4]知觉是体验的先验条件,没有知觉,我们就没有感知能力,就不会产生体验。
审美体验及其表现始终离不开知觉,因为我们是靠知觉来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的。
“每一种知觉形式都是一扇开向具有潜在的无数刺激的外部世界的小窗口。
”[5]在知觉中,我们对客体事物是纯直觉的观照,它没有展开想象、回忆、思索等。
从知觉到对象是主体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当审美“者”用知觉感知到客观事物和现象时,头脑中就会留下事物和现象的生动的、直观的映象,进而对它们产生情感体验,并去探索其社会意义,对它们作出评价。
二、构成阶段如果说直觉阶段主要通过知觉进行的话,那么在构成阶段,想象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主体的知觉融入想象时,体验对象的重心就由客体移向主体自身,即客体对象化,审美对象真正完全构成。
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包括先验和经验两个方面。
与前面提到的知觉的经验基础不同,经验想象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再现,知觉经验基础是一种无意识的背景。
先验方面则指任何想象活动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即我们想象的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与天赋有关。
在根本上,先验想象力只是为审美吴林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71对象的构成提供前提,实际的构成活动必须通过经验的想象进行。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审美主体在想象中把自己当作审美对象,或者由审美对象联想到与自己有关或曾使自己感动过的别的事物。
这种状态我们常用“物我合一”来描述。
说得具体些,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或他人看成审美对象,如把自己或心上人看成是娇艳的玫瑰花;二是审美主体把审美对象看成另一种抽象事物,如把玫瑰花视为爱情的象征;三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审美对象中,把审美对象拟人化。
在构成阶段,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始终处于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想象贯穿其中。
在对艺术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想象中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如面对画布上的阴云时,直觉阶段我们感知的是“云”本身,在构成阶段我们想象的是阴云密布的状态。
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人与自然是融合的,而且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融入其中,如李白的诗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自然事物融合在一起,我们在欣赏时,结合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诗句展开联想,从中得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正如姚斯所说:“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视觉(感觉)的领悟和领悟(回忆)的视觉:观看者的感情可能会受到所描绘的东西的影响,他会把自己认同于那些角色,放纵他自己的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并为这种激情的宣泄而感到愉快,就好像他经历了一次净化。
”[5]这里所说的快感,其中有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有当下的心灵体验,也有对未来的想象,本质上是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因为“生命”是不可分割的。
这样分析来看,想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三、超越阶段审美体验的内在过程经由直觉阶段,到构成阶段,再到超越阶段得以完成。
在这个阶段,知觉、想象、回忆、理解相互渗透,审美体验达到体验高峰。
之所以称它为超越阶段,乃是因为超越性是这个过程的根本特性。
按审美体验的经验来说,在审美活动中,体验由知觉开始,而后又超越知觉,展开想象,其内容远比知觉的内容丰富深刻。
当审美知觉和审美想象渗进理智和认知时,审美体验就进入超越阶段。
在这个阶段,审美者超越了现实时空,精神上得以升华,达到对世界和生命本身存在的把握,审美者处于“物我两忘”的状态,即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存在已不重要,它们都融合在“一”里。
时间、空间在现实中是有限的,而审美体验却是超越时空的。
体验者达到忘我、迷醉的状态,感觉整个宇宙是一个单一体,个体则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物以及宇宙都是合一的,自己同整个世界融合在一起,感觉自己处于时空之外,世界和历史都仿佛在记忆中消失。
如我们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由望月生发出对宇宙初始和人生开端的思索,最后熔铸于诗中深沉博大的时空意识和时空体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超越阶段,审美主体常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对生命本身存在的自我领悟和自我发现的欢欣,其实质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验。
由于这个阶段很难分析,所以就用下面一个有关自然美的例子作具体描述:“出了城,一阵风吹过,已有黄叶飘落。
每见到秋风落叶,华山总要想起飘零沦落这样的词语。
这自然景象,多么像人的一生,春天发芽,嫩黄,生机勃勃,夏天茂盛,郁郁葱葱,秋后老来,一片萧索。
时已值深秋,华山的心情多像这凄凉季节,不过,这眼前的寒凉,是为了长远的春天的到来,也是一件大好事。
”[7]这里,主人公看到在秋风中飘落的黄叶,这是直觉阶段的知觉体验;由秋风落叶联想到飘零沦落、想到人生境遇,这是构成阶段,秋风落叶已经成为人生境遇的象征;他又进一步想到四季景象正如人的一生,把对自然景象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思考,这是超越阶段完成的。
总之,审美体验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是为了分析的方便。
关于三个阶段的差异也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
我们的实际体验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都完全按照这三个阶段的顺序,实际上,它们在体验中是交替出现、相互影响并相互渗透的。
没有知觉,就没有进一步的想象和超越,而知觉、想象又始终贯穿审美体验的整个心理过程,且审美体验有时十分短暂,就如直觉、妙悟一般。
因此,想要对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作精确的分析确实很难。
本文只是探索性地分析,试图把握审美体验内在过程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1]黄念然.味象·观气·悟道———中国古代审美体验心路历程描述[J ].广西社会科学,1998(2):96.[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美】S 阿瑞.创造的秘密[M ].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郭馨允.小城闲记[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杨临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