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绚丽动画]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绚丽动画]
(1903—1969)
西奥多· 西奥多·阿多诺
作者简介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 的创始人,于1895年生于斯图加特。 主要著作:《真理问题》(1935)、《传 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启蒙的 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 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 审视》(1952)、《论自由》(1962) 等。
标题解读
文化工业激起了人们的欲望,不但没有使 其升华,反而压抑了这种欲望。受众不断 地从大众文化中获得新的许诺,但是在现 实中,这些肥皂泡又无情地破灭。人们将 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命运。这些幻想 掩盖了真相,维护了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 稳定。
标题解读
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技术世界中,文化丧失本质规定, 呈现商品化趋势,艺术创作者更多 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 主动迎合疲惫的人民的需要,提供更多的 承诺和娱乐消遣来消解人民内在的超越维 度和反抗维度,人民逃避现实,认同现在。
(1895~1973)
马克斯• 马克斯•霍克海默
作者简介
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 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 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 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 了机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 “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由此 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
书目简介
主讲人:XXX
目录 CONTENTS
1 2 3 4
作者简介 标题解读 负面影响 精彩分享
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 家,法兰克福 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 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 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中最具特色的。 阿多诺一生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 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 《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 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 等。
品味原著
Question
1:
“文化工业” ,最终是 由技术还是经济催生的
a. 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 b. 歌德的形式主义还依然期待个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个人完全可以在各种各 样的感性经验和基本概念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然而,工业却掠夺了个人的 这种作用。一旦他首先为消费者提供了服务,就将会将消费者图示化。 c. 一切都来自意识:马勒伯朗士和贝克莱都认为,万事万物皆起源于上帝的意 识;对大众意识来说,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 d. 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 e. 那些被电影世界以及其中的形象、手势和语言深深吸引住的人, 不再满足 于真正创造世界的东西,不过,他们也不必把生活建立在电影放映的具体机 制上。他们所看到的所有影片和娱乐业的产品,教会了他们要期待什么;同 时,他们也会自动的做出反应。工业社会的力量留在了人们的心灵中。
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由于现代技术发展为背景的大众文化具 有批量生产、无限复制的特征,导致真 正艺术品成为模仿复制对象。
操纵性和统治性
在大众文化的操控下,人们虽然依 旧可以发泄对现存制度的不满和愤 怒,但不能从根本上威胁现存制度。
负面影响
资本已经变成了绝对的主人,被 深深地印在了在生产线上劳作的 被剥夺者的心灵之中。
品味原著
Question
2:
人们是否在“文化工业” 的冲击下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已经被文化工业所俘虏
a. 法西斯主义之前的欧洲也没有跟上文化垄断的趋势。但是,这种滞后却使知识分子和 创造力获得了很大程度的独立性,使他们变成了生存的最后代表,尽管他们显得很凄 凉。 b. 许多不需要进入市场机制的事物进入了欧洲各个国家。德国的教育体制、大学、按照 艺术标准建造的剧院、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以及博物馆等,都享有国家的庇护。 c. 以前,就拿康德和休谟来说吧,他们在信中经常签下“您最谦卑和恭顺的仆人”等字 样,然而同时却在暗中捣毁神殿和祭坛的基石。 d. 在私人文化垄断下,暴君使身体获得了自由,却把矛头指向了灵魂。统治者不再说: 你必须像我那样思考,否则就割掉你的头;而是说:你可以思考,不用像我那样;你 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你的,不过,从这一天起,你在我们中间 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了。 e. 不遵从意味着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软弱无力,意味着“受雇于自己”。当外来人被排 除在外,他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无能的人。
背景介绍
文化工业
“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标题解读
所谓的标准化就是一种缺少独特的内 容与风格,但适合按照一定的标准、 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整个文化 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 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个人 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融到文化产品的 程式化和齐一化模式的表现中,每一 个体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个性特点以及 创造性都因顺从这种齐一化模式而变 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媒介极 力推崇的样板生活的拷贝。
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如果需要的话, 它会以嘲弄的姿态对待古老的梦想、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
精彩分享
深入
a. 利益群体总是喜欢从技术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据说,正因为千百万人参与 了这一再生产过程,所以这种再生产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无论何地都需要用 统一的需求来满足统一的产品。人们经常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少数的生 产中心与大量分散的消费者之间的对立,需要用管理所决定的组织和计划来 解决。 b. 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 c. 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 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这一切,并不是技术运动规律所产生的结果,而 是由今天经济所行使的功能造成的。需求不再受中央控制了,相反,它为个 人意识的控制作用所约束。 d. 这些技术机制和人事机构从头到尾都不过是经济选择机制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 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 他的产品。
精彩分享
只有每个人束手就擒,不再对幸福抱有任何希望,每个人才能像这个万能 的社会一样,都充满着快乐和幸福。正是在他们的软弱中,社会发现了自 己的强大,并赋予每个人以力量。人们只有逆来顺受,才能有所依靠。
精彩分享
快乐本该帮助人们忘记屈从,然而 它却使人们变得更加服服帖帖了。
《启蒙辩证法》节选 启蒙辩证法》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卷首语• 志
书籍历来被人们称为“朋友”、“导师”,她替我们打开了 一扇又一扇的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 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培根·《论读书》。 我们第五小组再接再厉,把读书报告会传承下去。 现在,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启蒙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