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范刘雨林刘洪利曹丽华本章结构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三个关于中介语的基本假设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王建勤对基本内容的概括与早期研究的关系后续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中介语语用研究主要内容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的中介语研究早期中介语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中介语语用研究•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中介语理论提出与发展的必然性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兴盛,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对比分析一统天下6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面临严重挑战【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1967年,Corder发表《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与Selinker于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被视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开端、学科建立的标志——P17】,将研究对象转到学习者身上偏误分析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仅用观察到得偏误去推测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
Selinker(1972), 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
这三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旧行为主义代表——华生(创始人);新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
•核心观点——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
——华生。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②结构主义语言学——以20世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核心观点——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什么是早期中介语理论?由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和Nemser(1971)的理论主张构成。
同: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思考: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承继发展的关系?理论基础•。
中:S,C和N都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偏: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对:建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试图从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方法。
研究方法•。
中:①不排斥对比,只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②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不仅限于此。
偏:其对比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和目的语之间。
对: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两者的差异即学习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1】王晓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对话偏误分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3.第二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研究•中介语在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
为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人物有Corder, Nemser,Selinker, 其中,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1.“过渡能力”与“过渡方言”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与“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且这种系统是处于逐渐变化和逐步更新之中的。
因其肉眼不可见,需要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心理规则系统。
“过渡方言”又称“特异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
例:我吃饭在饭馆他上课在508教室我来到北京上个月2.“假设检验”Corder认为,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到信的语言材料,而“系统生成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党两者不一致时,“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
需注意,“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这还要涉及“内在大纲”问题。
如:一个月,一个星期,一个年。
3.“内在大纲”它是指学习者具有一种控制信息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学习者在什么时候学会哪一项规则是由其“内在大纲”决定的。
只有在教学大纲和“内在大纲”相吻合的情况下,教学才会有效。
4.“输入”和“吸纳”“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吸纳”指的是有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
5.“失误”和“偏误”相同:都是偏离目地语的形式。
区别:“失误”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表现”相关,“偏误”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相关。
“失误”是偶然产生的,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相同的外在表现。
6.不足Corder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带有强的偏误分析色彩。
学习者不可能对自己的系统产生“偏误“。
偏误这样的提法还是没有能真正的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1.“近似系统“含义: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本质: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Nemser认为,学习者的言语是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其表现有: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自主结构:一个年,吃饭在食堂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2. 稳定的中介系统又称“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
主要表现为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这种系统即是Selinker提出的“僵化“现象。
Nemser认为,针对“僵化“现象,有效的教学能够预防或推迟其出现。
1、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Selinker认为95%的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但通过激活这种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
Selinker认为只有5%的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通过激活这种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通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
3、“僵化“它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回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
发生僵化的可以是一个语言项目,一条语言规则,一个次系统。
其产生的原因,Selinker认为是因为大部分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激活的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构“。
如: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学英语的讲话的一个表现。
We opened the TV set and began to watch.I entered the kitchen, trying to find some eating things.4.“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潜在心理结构“的五个“中心过程“: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如老师发音不准。
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
例:一个椅子;他昨天没有来了。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有人在交际时不顾时态。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的理论假设及后续研究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概括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中介语研究的发展Sharwood Smith认为Corder,Nemser,Slinker的理论有三个基本共同特征:第一,学习者内部存在一个复杂、创造性的学习机制;第二,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内部连续性;第三,学习者的语言具有独立性;王建勤将早期中介语理论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独立性⑤关于“僵化”心理机制③系统性④动态发展⑥关于学习者策略②可观察性见书P57-59学术著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1997)(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004)作者之一。
赵金铭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2006)(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2006)(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认知研究》(2006)(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王建勤,男,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
①独立性•Corder-学习者存在一个内在的大纲•Nemser-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内部结构化的系统•Slinker-把中介语及目的语放在同一个平台进行比较,反映出他对中介语系统独立性的立场•共同点:都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②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Corder-通过考察观察学习者的系统偏误从而窥视其内在大纲•Nemser-近似系统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时偏离的语言系统•Slinker-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③系统性•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说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我们认为,其主要含义如下:•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的言语行为系统;•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引自百度文库④动态发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动态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1)中介语的变异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经常用不同的变体表达同一个语言特征或概念。
在中介语发展的任何阶段,语言成分的变异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具体包括语言因素(语言环境和母语迁移)、发展因素(目的语水平等)、场景因素(语体、任务、说话对象等)、心理语言因素(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动机等),等等。
这些因素之间可能会有交互作用。
•如:“也”单独出现时,偏误很少,如果主语前有其他成分(时间处所状语等),就会出现错误。
•*昨天下午也我去买东西。
•*在网吧也他在上网。
2) 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Brown(1987)将中介语分为三个阶段:“多”的习得阶段•无规律的错误阶段:多三公斤多三十公斤•突生阶段:三公斤多三多公斤三十公斤多三十多公斤•系统形成阶段:三公斤多三十多公斤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渗透,中介语的错误也不断得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