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浅谈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浅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书中成功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典型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仔细研读这部作品,就会发现文中塑造典型人物时,并不简简单单地像我们平时认识的那样忠奸分明。

往往正面人物并非高大上贯穿始终,而反面人物也绝非一无是处,他们性格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也会呈现出人性的丑恶。

而人物性格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主次性,都使得人物血肉鲜明,下面我就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物性格变化1.仁义而诡诈、固执的刘备刘备确是公认的枭雄,但不是真正的仁君,但《三国演义》努力将刘备塑造成“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的深受百姓爱戴、贤士渴慕的仁君形象。

刘备的仁君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护百姓。

如不顾身后百万曹军的追击,不忍舍弃百姓,毅然携民渡江;二是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礼遇诸葛亮,始遇赵云便有不舍之意;三是不夺同宗之美。

因刘表“恩义”,不忍纳荆州、攻琮取荆;出于同为汉室宗亲,不忍图刘璋。

诸如此类,一位仁君形象—刘备呈现在读者眼前。

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俞晓红教授指出,“刘备的仁义难说是善,非仁义又难说是恶;隐忍则是坚韧,退让实是特殊形式的进取。

”俞教授一言中的,精辟概括了刘备在前期势孤力单而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术而表现出来的“心仁而性慢”的诡诈之性格特征。

在“许田打围”一事中,刘备以“投鼠忌器”为由,“摇手送目”以止关羽图操;刘备不念吕布辕门射戟解围之恩,先许布为之说情,却回首变色而言于曹操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的英雄论及其身,刘备冷汗直流失箸于地,却以惧雷掩饰之;借率兵战袁术之机,逃离曹操手掌;借刘表约之共破曹操为借口,逃出袁绍魔掌;庞统、法正劝说刘备在涪城回请刘璋之际除之,刘备却拒纳之,看似出于仁心,“寄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实则认为时机未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

《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所言:“此大事也,不可仓促。

”后来,庞统私自安排魏延、刘封酒席间舞剑图刘璋,遭遇蜀将刘玷贵、泠苞、邓贤,行刺未成,可见刘备“时机未到”见识之卓越。

以二敌三,形势危急,刘备断然斥退之,而为魏、刘二将解危,其诡诈昭然若揭。

凡此种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前期刘备性格特征为“仁慈中含残忍,忠厚中有巧伪”;随着实力的增强、势力的壮大,后期的刘备性格也随之变得执拗、任性、独断。

在伐吴一事上,刘备就异常固执,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2.第一奇人”,即谓“奸绝”。

曹操其本质特征是奸诈、凶残、不忠义、少仁义等但“义”在他身上却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他欺君罔上在许田围猎时挡在天子和群臣将校之间迎受“万岁”的呼贺残忍地勒死已有身孕的董妃乱棒打死了伏皇后甚至连伏后所生二子也都被鸩杀真所谓“曹瞒凶残世无双”…四”简直就是不忠不义的乱臣贼子。

另一方面作者又把忠义观赋于他身上。

当黄奎与马腾密谋杀曹时黄奎妻弟苗泽通过黄奎的小妾李春香套得消息后就向曹操告了密。

黄奎事败被杀而苗泽不求加赏只想能娶李春香为妻没想到曹操却说“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遂将之斩首表现出了对不忠不义者的痛恨。

当曹操进兵汉中时依贾诩之计贿赂了张鲁手下谋士杨松杨松遂诬陷大将庞德逼得庞德战败后没有退路而降了曹操杨松又乘张鲁出城迎战时紧闭了城门致使张鲁走投无路也只好投降。

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可谓是立了大功。

论功行赏时所有降者皆不例外然而“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从中可见忠义思想在曹操身上还是根深蒂固的。

作者通过忠义观在他身上的矛盾实际上表现了其性格的丰富性的复杂性。

同样曹操的不仁义和仁义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

小说描写了曹操为求自保而残杀吕伯奢一家、为报父仇而屠城徐州、为平众怒而让粮官当了替罪羊因一句谏言就搠死刘馥、借惑乱军心之名斩杀杨修、因疑心被害而囚杀华佗等等有诸多的不仁义之举“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儿“’成了他的处世哲学。

但作品也展示了曹操令人欣赏的一些表现如刘关张在关羽斩华雄后受到袁术忌恨而离开曹操却暗使人送了牛和酒抚慰三人此前曹操就能不计贵贱对他们以礼相待很让人敬佩在关羽降后能仁至义尽地善待之早已被传为佳话击败袁绍后宽容地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的所有书信全部焚毁在百姓逃避差役又自首后竟劝他们尽快藏避以免被擒获等等都体现出其仁义的一面因此小说正是通过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和对比其性格的复杂性就得以显现。

3.智忠而偏狭、自私的孔明一改《三国志》中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政治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摇身为智慧的化身,优秀的军事将领。

借东风、草船借箭,高度强化诸葛亮的智慧。

火烧博望与新野,令曹操胆战心惊;安坐夏口,计取三郡,气煞周郎;稳坐城头,弹琴退仲达,死诸葛走生仲达等鲜例,顿使诸葛亮近乎神仙智慧的性格特征渲染出来。

难怪鲁迅先生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与“智”相应的是诸葛亮“忠贞”的性格特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忠诚是千百年来世人对诸葛亮赞不绝口最为重要的原因。

现实中的诸葛亮,更接近历史形象,并非书中描写的那样智慧超人、忠心无私。

他也有失算的时候,也有私心的时刻,也有偏狭、自私的人性弱点。

用马谡之短,造成街亭之败;欺敌,输姜维一阵;错托荆州于关羽,使荆州陷落,等等,皆在诸葛亮意料之外。

诸葛亮并非胸怀无私坦荡,不时也流露出自私、偏狭的性格弱点。

诸葛亮依附刘备,是欲借之成就功名“,致君尧舜上,再使功名淳”。

而刘关张兄弟关系及刘备、刘封的父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孔明实现理想的重要障碍。

诸葛亮出山第一次派将用兵,就担心关、张不听将令,碍于与刘备关系难以管制,特请出刘备剑加以约束。

关羽死后,诸葛亮无动于衷,认为关羽平日刚矜,才招致杀身之祸,言外之意是关羽之死是罪有应得,劝刘备“少忧”。

及张飞遇刺身亡,刘备痛定思痛,悲痛欲绝,誓死伐吴。

众官劝说,诸葛亮却未出场。

可见,诸葛亮与关张关系之微妙可见一斑。

为扫清障碍,维护与刘备的鱼水之谊,诸葛亮不惜火上添油,促使刘备斩杀事出有因未救关羽但悔过自新又顽抗敌人而九死一生饮泣请罪的向来忠心耿耿的刘封。

同样,魏延深得刘备器重,忠诚跟随直到刘备去世,后因遭诸葛亮的猜忌,受到排挤而屈死。

诸葛亮自私、偏狭的性格弱点,正是在其与本集团这些成员之间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

4 忠义而高傲、刚愎的关羽关羽出场之始,劝阻张飞杀董卓、阻拦张飞烧把火惊起诸葛亮等实例,便表现出与张飞急躁、鲁莽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持成稳重的性格特征。

及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名远扬,关羽性格由稳重逐渐向高傲刚愎发展。

在华容道,曹操就是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利用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性格弱点,幸从关羽刀下逃生。

可见,在赤壁之战前,关羽的“傲气”已四海闻名。

随着蜀汉事业的发展壮大,关羽高傲而刚愎的悲剧性格暴露得日益明显,至独掌荆州大权,身负重任,其傲气与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表现到了极致。

闻知马超英勇无敌,欲与之比试高低;得知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颇为气愤:“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诸葛亮将荆州将印交给关羽、问关羽如何拒敌时,关羽颐指气使,将以力拒曹操,分兵拒曹、孙,其咄咄逼人的傲气喷薄而出。

关羽拒绝与东吴联姻,触怒孙权,吴蜀联盟彻底瓦解。

王甫提醒关羽,提防东吴来袭,关羽不以为然,仅设烽火台以报军情,不采纳王甫荐举赵累总督荆州,而固执任用“多忌而好利”的潘睿,轻易相信陆逊的“祝贺”与求和的诚意,大意撤走荆州大半守兵,使得吕蒙得以乘虚而入,潘睿倒戈投降,荆州陷落。

关羽走麦城失荆州身首异处的悲剧命运,皆来源于其傲上欺下、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制约人物性格发展的因素中,声誉是一块招祸的药石。

关羽、诸葛亮二人皆苦于“名”,关羽有“秉烛读春秋”的儒雅韵事广为流传,加之其前期英勇事迹与忠肝义胆的赤诚,故深受天下人敬仰。

后坐镇荆州要塞,武艺超绝,名列五虎将之首。

关羽顿时飘飘然,傲气冲天目中无人—欲与马超比武,鄙视黄忠,暴露出自己未能参与收川之战,恐被这些立功的勇将抢了风头的担忧。

关羽明知潘氵睿才非堪任,碍于面子却未使赵累代之。

同样,诸葛亮“用兵如神,运筹帷幄”的智慧形象已被广泛认可,很少打败仗。

然而,诸葛亮错用了马谡之才,招致街亭失守,自己险些落入司马懿之手。

为了不伤识人之名,不惜用马谡生命来掩饰用人之过。

诸葛亮虽是刘备之师,在众官皆劝阻刘备伐吴时,却未出面。

深知刘备不会接纳自己的意见,伐吴是必然的,诸葛亮不会自讨没趣,影响自己的“帝王师”形象。

提升,继续保持其温和、谦恭、仁义的性格,而是越到后期,越变得高傲与刚愎自用。

影响刘备性格变化的是地位的提升,初刘备无根基,白手起家,从吕布,归曹操,投袁绍,依刘表,可谓四海为家,此时刘备极为谦虚、仁义,礼贤下士。

后收复西川,进位汉中王,性格逐渐趋于执拗、独断。

至称帝,性格全然大变,专断、固执、刚愎自用,动辄大怒。

曹操自败袁绍、破马超、征张绣以来,性情由原来宽容、大度,变得极其偏狭、嫉妒:因嫉妒杨修之才,曹操设计杀之;因一言而废功臣,如荀叔侄。

暮年的曹操性格愈加暴躁,名医华佗就死于其盛怒与猜疑。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并非单一而固定,而我们对每个人物的认识也不能听简单地通过好或者坏来评价,人物的性格是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而每一个人物的主次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交替中,这就更凸显了人物性格复杂性和多样性。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也随着时势而不断变化。

也正是通过对典型环境中人物性格的曲折描写,更真实地再现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或许这也是三国演义传唱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浅谈《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班级:三班学号:20133660332姓名:张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