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验检测误差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试验检测误差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试验检测误差产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1.概述
工程质量的评价是以各种试验检测数据为依据的,而大量实践表明:一切试验测量结果均具有误差。

因此作为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必要了解误差的种类,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在工作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加以减少和消除误差。

同时应具备科学地解析检测数据的能力,确保检测结果能最大限度地反应真值,及时、准确、可靠地测定检测对象,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工程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2.试验检测的误差分类及成因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产生性质,可以把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三大类。

2.1系统误差原因分析
系统误差是由人机系统产生的误差,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时产生的。

它具有测量结果总是朝一个方向偏离,其绝对值大小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特点。

因此系统误差有时称之为恒定误差。

系统误差主要由些列原因引起:
(1)仪器误差
由于测量工具、设备、仪器结构上的不完善,电路的安装、布置、调整不得当,仪器刻度不准确或刻度的零点发生变动,样品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2)人为误差
指试验检测操作人员感官的最小分辨力和某些固有习惯引起的误差。

例如,由于观察者的最小分辨力不同,在测量数值的估读或与界面的接触程度上,不同
观测者就有不同的判断误差。

有的试验检测人员的固有习惯,如在读取仪表读数时总是把头偏向一边,也可能会引起误差。

(3)外界误差
外界误差也称环境误差,是由于测试环境,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而造成的误差。

(4)方法误差
由于测试者未按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检测,或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有缺点,或引用了近似的公式,或试验条件达不到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等造成的误差。

(5)试剂误差
在材料的成分分析及某些性质的测定中,有时要用一些试剂,当试剂中含有被测成分或含有干扰杂质时,也会引起测试误差,这种误差称为试剂误差。

一般来说,系统误差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或可掌握的,只要仔细观察和研究各种系统误差的具体来源,就可设法消除或降低其影响。

2.2随机误差原因分析
随机误差往往是由不能预料、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

例如试验检测人员对仪器最小分度值的估读很难每次严格相同;测量仪器的某些活动部件所指示的测量结果在重复测量时很难每次完全相同,尤其是使用年久或质量较差的仪器设备时更为明显。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许多物化性能都与温度有关。

在试验检测过程中,温度应控制恒定,但温度恒定有一定的限制,在此限度内总有不规则的变动,导致测量结果发生不规则的变动。

此外,测量结果与室温、气压和湿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测量时,测量值或大或小,
或正或负,起伏不定。

这种误差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五规律性的,所以也称为偶然误差。

2.3过失误差原因分析
过失误差也叫错误,是一种与事实不符的显然误差。

这种误差往往是由于实验检测人员的粗心、疏忽大意、不正确操作或测量条件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

例如:仪器放置不稳,受外力冲击产生毛病;试验检测时读错数据、记错数据;数据处理时单位出错、计算出错等。

在试验检测过程中过失误差是不允许的,应消除过失误差。

3.误差控制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对于误差的减少和消除,应根据试验检测工作的内容及检测结果要求,预先定出测量结果的允许误差,通过选择合理的测试方法、恰当的仪器设备、规范必要的测量条件等手段来保障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消除测量误差,应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必须指出,一个测量结果中既存在系统误差,又存在偶然误差,要截然区分两者是不容易的。

所以应根据测量的要求和两者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选择消除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对精密度要求不高的工程测量中,主要考虑对系统误差的消除;而在科研、计量等对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测量中,必须同时考虑消除上述两种误差。

3.1系统误差的改善方法
系统误差通常在测试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在试验过程中始终偏离一个方向,在同一试验中其大小和符号相同,容易识别,可通过试验或用分析方法掌握其变化规律予以修正。

为了尽量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可以用
如下方法来改善系统误差。

(1)从产生误差的根源上消除系统误差
这是消除系统误差的根本方法。

在测定之前,要求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进行认真的分析,必须尽可能预见一切可能产生系统误差的来源,并设法消除或尽量减弱其影响。

例如,测量前对仪器本身性能进行检查,使仪器的环境条件和安装位置符合检验技术要求的规定;对仪器在使用前进行正确的调整;严格检查和分析测量方法是否正确等来消除仪器、检测方法、环境等因素而产生的系统误差;为防止因仪器长期使用而使其精度降低,及时送计量部门进行周期检定。

(2)用校正方法来消除系统误差
这种方法是对测量用的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计量器具,在测量前进行修正,做出校正曲线或误差表,测量后对实际测量值进行修正,从而避免或消除因此而产生的系统误差。

(3)用空白实验来消除系统误差
空白试验是指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分析检验方法标准或规程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进行的测定。

空白试验所得结果的数值为空白值。

然后再对加入被测试样按分析检验方法标准或规程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测定得出试样的测定值,最后从试样的测定值中扣除空白值,就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这样可以消除因蒸馏水含有杂质或所使用的试剂不纯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4)采用对照试验消除系统误差
对照试验就是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用标样代替试样进行的平行测定。

通过对照试验可以校正测试结果,消除系统误差。

3.2随机误差的改善方法
对于随机误差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在测试过程中加以消除。

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握这种误差的统计规律,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如标准差或变异系数判别法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1)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从统计学和概率论上讲,最有效的一种减少随机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根据随机误差的对称性和抵偿性可知,当无限次的增加测量次数时,就会发现测量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的极限为零。

即只要测试次数无限多,其测量结构的算术平均值就不存在随机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不可能无限次的增加测量次数,但可以尽可能的多测量几次,并取其多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值,以达到改善测量随机误差的目的。

(2)选用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的仪器
比如用刻划1米的尺和刻划1毫米的尺测量的精度是不同的,用原子钟和沙漏测量时间的精度是不同的。

(3)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
读数越快,仪器的变动越小,精度越高,而不熟练的人操纵仪器会带来仪器的震动和扭曲等。

(4)选择合适的观测时机
让仪器受光照和温度带来的热胀冷缩更小,在稳定的地点设置仪器,避免不规则沉降带来的误差。

3.3过失误差的改善方法
过失误差明显地歪曲试验检测结果,含有过失误差的测量数据不能采用,必须利用一定的准则从测得的数据中予以剔除。

但问题在于如何判别测试结果中是否含有过失误差,若认为地丢掉一些误差稍大,但不属于过失误差的测试值,则会产生虚假的“高精度”检测结果,反而使原有的准确度降低。

在实验中是否出现过失误差,可用以下准则进行判断:
(1)拉依达(P a йт a )准则
根据误差理论,|X — X 0 | ≤ 3 σ的概率为99.7% ;反过来说,|X — X 0 | ≥ 3 σ的概率是0.3%,可能性很小。

所以,拉依达准则规定:如果某个观测值的剩余误差超过±3,就有过失误差存在。

因此,这个准则又称为3法则,有时也称极限误差法。

拉依达方法简单,无须查表,当测量次数较多或要求不高时,使用比较方便。

(2)格鲁布斯(Grubbs )准则
在一组测量数据中,按其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最大项Xmax和最小项Xmin最有可能包含过失性,它们是不是可疑数据,可由其剩余误差与临界值进行比较来确定,如果则xi是可疑数据。

为此,先要计
算出统计量;在N次测量中,若给定显著度α,就可通过查表查出临界值G(n,a)。

如果G max≥G(n,a)或Gmin≥G(n,a),则有过失误差存在。

在我国的一些产品标准或检验标准中,对准则的选择已有规定,数据处理时应按其规定进行操作。

消除过失误差的最好办法是提高测量人员对实验的认识,要细心操作,认真读、记实验数据,实验完后,要认真检查数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其次在试验检测工作过程中试验检测人员要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与运算规则。

通过上述的误差分析及处置措施建议,希望能通过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和来源,正确地处理测量数据,以得到最接近真值的结果。

同时合理地制定测量方案,科学地组织试验,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以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得到最理想的测量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