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80年代以来建立了较完善的节
,将节能工作
60多种工
1981~2000年,我国以较低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7,经
20年累
10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5.1%。

中国政府在指导全国节能工作的要紧做法是:
1.编制规划将节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打算中,对地区和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2.制定节能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节能工作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据《节能法》颁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治理方法》、《节能产品认证治理方法》、《节约用电治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引导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产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以及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经济成效。

重点研究推广了风机、水泵、变压器、电炉钢、铁合金、合成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煤代油、生活用能和建筑物用能的节能新技术。

到1998年底,已公布了18批1068项节能机电产品名目和17批610项剔除机电产品名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
要紧是加大了信息交流和节能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

1998年1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该中心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信息传播体系,选择那些因信息渠道不畅或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没有得到充分广泛推广的领域,致力于向工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提供经济信息。

5.实施节能技术项目
据统计,1981~1998年国家用于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项目共投资371亿元,引导地点政府和企业投资438亿元,形成年节能量9042万吨标准煤。

节能基建项目建成热电机组950万千瓦,采暖集中供热2亿平方米,改造小水泥628万吨,改造小化肥130万吨,进展都市燃气和回收放散可燃气1 393万立方米/日,增加民用型煤1780万吨,增加煤炭洗选、配煤能力596 9万吨,风机、水泵改造年节电4亿kWh;节能技改项目建成余热、余压
发电机组196万千瓦,改造工业锅炉1.1万台,研制开发了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6.探究适应市场经济的节能新机制
节能服务公司(ESCO)是一种全新的节能运作机制,由国家经贸委组织实施的“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项目,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

该项目要紧内容是在我国推广“能源合同治理”节能技术服务新机制。

已在北京、辽宁、山东成立了三个示范性节能服务公司并开始运作,到目前为止,三个公司已通过与用户签定能源服务合同的方式开展了108
个节能项目,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获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以后中国节能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计策
节能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展望21世纪我国新的经济进展前景和社会进展背景,由于估量的人口自然增长和经济连续增长的刺激,我国将面临长期而庞大的能源需求和供应压力。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我国高耗能、低能效的经济将面临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进展的严肃考查,而来自国内和国际上的双重环境压力则对我国的节能工作构成另一方面的严肃考查。

与过去以解决能源供应短缺为简单目标相比,以后我国的节能工作将具有丰富的经济和环境新内涵,即必须同时为我国经济、能源、环境的可连续进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1.提升能源效率是实现可连续进展战略的优先选择
尽管我国过去的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专门的历史缘故和以煤炭为要紧能源的资源条件,我国现有工业体系从整体上看仍旧落后,先进的工业装备和民用设施所占比重不高。

80年代迅速增长的工业装备和民用设施,除少数引进和国内开发的具有80年代国际技术水平外,多数仍旧沿用陈旧的工艺技术,能源效率明显低于国际水平。

要紧用能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加权平均高4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目前国内一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造成这一状况的缘故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缘故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使用不合理、白费严峻,由此造成了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状况。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偏高,1999年占69.8%。

工业能源密集行业如采掘、电力和电厂供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炼油和炼焦占较高比重,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总消费量的78.8%。

能源密集行业的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专门大,目前钢铁行业约为25%,铝业约为50%,建材业约为40-50%,化肥行业约为70-75%,石化行业约为40%,提升这些行业的能效水平,对提升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提升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同时也是我国的要紧减排计策之一。

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要紧减排措施之一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全然转变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2.中国“十五”期间节能的目标及要紧措施
“十五”时期,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2.25吨标准煤(1990年不变价),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3.2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4%。

要紧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有较大降低,其中,冶金行业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火力发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80克标准煤/千瓦时,有色金属吨粗铜能耗下降到0.65吨标准煤,化工行业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到37吉焦,建材行业水泥、玻璃等要紧产品平均能耗降低20%。

通过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到2005年全国能源利用效率将提升到3 6~37%,到2010年,估量全国能源利用效率将提升到40%左右。

1) 连续完善节能法规体系
组织完善节能法规体系以及地点、行业的节能法配套法规。

修订、完善各专业性的节能设计规范。

大力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开展节能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依法保证和促进节能工作深入进展。

加大节能执法的能力建设,使我国的节能工作切实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法律规范约束企业,以
经济政策鼓舞和扶持企业,以技术示范和典型体会引导企业,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宏观治理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化节能服务网络。

2) 制定节能鼓舞政策
按照《节能法》中“国家制定优待政策,对节能示范工程和节能推广项目给予支持”的要求,对量大面广的节能技术、节能建筑、交通运输等重大节能领域,研究制定鼓舞政策,支持重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规范性节能市场的形成,推动节能向产业化进展。

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角度研究探究以后的能源进展战略,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比例。

并要在优化能源结构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高度上确定节能的具体指标。

应采取多渠道集资的方式,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示范项目;增加资金投入,用于加大节能立法和执法监督,建立《节能法》配套法规和国家标准,开展公众宣传、奖励表彰、培训、信息服务等活动。

3)加大节能治理
对量大面广的耗能产品,国家制定能耗等级标准,开展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能效标准标识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节能统计体系以及节能设计规范。

政府部门要带头节能(在政府采购、政府大楼、公务员宿舍等优先采纳节能设备)。

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治理。

探讨与企业签定自愿性节能协议、开展能源审计等方法,扩大节能信息传播。

4〕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主动开展节能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连续加大节能领域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借鉴和吸取各国的先进节能治理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资源节约治理水平和节能增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