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5分)
16.(4分)A D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理解。
B项中,“父亲的点拨”于文无据;C 项中“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是对原文的曲解;E项中,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并非“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另也并非“评论普遍反映”,而是有“不止一位评家说到”)
评分标准:答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4分。
超出两项,以前两项为准。
17.(1)(3分)(本小题综合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对文本思路的梳理)要点一:使读者直观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
要点二:形象表达了作者初听秦腔时的感受。
要点三: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的深刻影响。
要点四:照应上文写出自己从看热闹到喜爱秦腔的变化过程。
要点五:为下文写秦腔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作铺垫。
评分标准:五个要点答出三个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2)(4分)(本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①“文革”中内容与秦人生活相去甚远的秦腔,让人觉得“秦腔不姓秦”;“秦
腔到底又姓秦了”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②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密不可分,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
要点①要点②各2分。
意思对即可。
18.(4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①作者首先通过这两个幻景,形象地表现了秦腔带给秦人秦地的幸福愉悦。
②表达出作者对秦腔秦人以及秦地的真挚热爱。
要点①要点②各2分。
意思对即可。
19.(10分)(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评分标准:正确理解“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2分;提出明确合理的观点或认识,2分;围绕观点或认识作分析,4分;语言表达,2分。
示例:“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是说黄土、秦人孕育了秦腔,以黄土、秦人为源,秦腔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本文写“文革”中“秦腔不姓秦了”,就是针对秦腔脱离了秦人生活而言的。
文章还写到,饱含秦人生活性情与文化情感的秦腔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又形成了《白鹿原》这样的新的文化结晶。
秦腔与黄土、秦人关系的本质,便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民族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鲁迅笔下阿Q永恒的魅力,还是余光中所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
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都表明一个道理:忠于生活,忠于民族文化,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示例
19. 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对这句话
...的认识或感悟。
不少于200字。
(10分)
【优秀答案示例1】
作者之所以能在结尾发出:“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的感叹(原句呈现),原因在于秦腔表现的是地道秦人的生活,是群众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立足于百姓
心间的(原句的解说)观点句)。
(例子,及贴近观点的解说)中华的书画艺术,传承千年,虽有万千派别,但始终讲究一份筋骨,一份自然。
这于中国人效法自然,注重品格与修养的提升分不开的;再如瓷器,不论是宋代官窑,还是清时出现的法郎彩,手段技艺不断翻新的同时,注重
观点句)
【优秀答案示例2】
是黄土地的深厚土壤养育了勤劳朴实的秦人,由此诞生了饱含激情的热烈奔放的秦腔。
只要秦人永葆黄土地的纯朴本真,秦腔就将传承万代。
(原句理解
观点认识)(例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侗族大歌,尽管孕育在偏远的山中,但由于当地人对民族文化的珍惜和尊重,歌中仍回荡着善人的自然和本真。
在侗族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淳朴的坚守中,侗族大歌越过崇山峻岭,不仅绵延不绝更为世人知晓。
歌代表着文化,在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中,文化定能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人。
【优秀答案示例3】
我认为此句表达了秦人与秦腔的密切联系:秦腔已融入秦地,融入秦人生活,浸入秦人灵魂。
有名家云“艺术源于生活”。
秦腔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秦地,属于秦人的艺术,它与秦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作者在文中描写村里人看戏的不同场景,表明不管季节如何变换,秦人对秦腔的热情都不会退却,他们爱这秦腔,爱这源自于
他们生活的秦腔!秦腔是他们的艺术瑰宝,是他们的骄傲。
北京人也有自己的艺术瑰宝——京剧。
北京人热爱京剧就如同秦人热爱秦腔一样。
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
(8分)
(西2)示例1:读过这首词后,我也认为,杨炎正的爱国情怀与辛弃疾相类。
如作者在本词下片中写到“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表明了作者本愿归隐田园山林,过一种闲淡安适的生活。
但因想到国家的大好河山,因不愿故土沦丧至他人之手,便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意欲为国家效力。
辛弃疾也曾说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即使年老也愿为国冲锋陷阵的爱国情怀。
因此,我认为,在爱国情怀上,杨炎正与辛弃疾相类似。
(8分)示例2:我认为杨炎正的情怀与辛弃疾相类。
杨炎正《水调歌头》中“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虽归隐田园是他内心所想,但因深深热爱中原故土,报国的情怀还是让杨炎正选择一生为国,舍弃小我。
这种爱国情怀与辛弃疾颇为相似。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犹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那时辛弃疾身已老,但仍想为国家奉献,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保卫国家的尊严,至死不渝。
我钦佩杨炎正和辛弃疾,钦佩他们那同样的一生为国的情怀。
(8分)
(西2)示例1:我赞同这个评价。
当诗作只是表达个人情感,盘旋在小我之中时,它的精神价值往往不被人赞誉,格调不高。
正如李煜,其诗作华美婉约,文字瑰丽隽永,但只因禁锢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无法自拔,还是不为后人歌颂铭记。
而杜甫的诗作雄浑豪放,虽无华丽的词藻却依然备受赞誉,为后人膜拜敬仰,原因正是在于杜甫将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兴衰以诗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从他的诗作中体会到的不是儿女私情,而是一颗大爱之心,是喷薄而出的一腔爱国热血,赤胆忠心。
只有这样的诗作才具有崇高的格调。
(8分)
示例2: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诗人若是只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会使作品流于个人化,没有普遍教育意义,对这个社会的价值不高,因此格调不高。
对此我十分认同。
就如我读过的一些作品,里面整篇都在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无外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亦或是情感经历,多少有些无病呻吟的意味,全然没有关注目前国家的状况与需求,只生活在自我的圈子中,显得平庸乏味,精神境界如此渺小。
所以,那些只关注自己的诗人,他的作品就会缺乏精神支柱,他诗格就会显得庸俗。
(7分)
示例3:对这一评价,我不是很认同。
我认为虽然很多诗人都在写自我的情感,不涉及民族大义,却未必就是低格调的,小我的情感同样能令我们感动。
本文中的鲁煤所作诗确实彰显历史,可算格调高。
我也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文中小爱与民族大爱交织成感人的绚烂图画。
但有一些诗人或词人常写小我,比如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他的词大多以自我情感为中心,抒写爱情、友情,但那“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难道不会令我们读之心生感慨吗?这样的词作虽是写小我却一样具有高格调。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