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嵩山旅游攻略

嵩山旅游攻略

嵩山旅游攻略嵩山概况嵩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米;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

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

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

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

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

《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地理位置嵩山属伏牛山系,中国五岳之一,因位居中原大地之中,天地之中,通称为中岳。

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1492米。

环山地跨新密、登封、汝州、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至113°11′32′,北纬34°23′31′至34°35′53′。

气候特点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

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0.2℃。

嵩山旅游必去观光地方:少林寺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据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

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千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蛮声海内外。

与少林寺题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反应了现代人对少林精神的喜爱。

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

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1000多年来,已经建成250多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

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应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

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

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数通。

永泰寺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

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

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

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

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

寺院四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会善寺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时名闲居寺,随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

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

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

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

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

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

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

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

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

唐李邕《嵩岳寺碑》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

当时寺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

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

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少室寺少室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苇园沟村自然村,古名弘化寺,意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佛门净地,属于中岳嵩山七十二寺院之一,因其位居中岳嵩山之少室山南麓之故而以山得名少室寺。

该寺建于唐初而毁于清末,新中国成立时尚有断垣残壁和数通古碑存在,历经过文革破坏,如今片迹不存。

2014年6月,当地政府根据该寺附近佛教信徒申请,依照国家宗教信仰政策,同意批准恢复重建少室寺。

据《宋高僧传卷第七——梁滑州明福寺彦晖传》记载,梁代高僧释彦晖[1]曾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明代高僧大觉方念[2]禅师曾于少室寺幻休常润禅师座下参学并继其发绪。

据苇园沟自然村村民讲,一名叫李四海的村民在种植庄稼时曾见到一块寺院石碑,后不知去向。

据该自然村老人相传,该寺院原是十分有名的寺院,名气在少林寺之上,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寺僧恶贯满盈,因抢劫、奸污等罪行深重,受到朝野震怒,下令铲平寺院。

下官将寺院拆平后,上奏皇上,皇上曰:“铲平罢啦”。

但下官把“罢”误听为“耙”,认为皇上不解恨,让用耙再耙一下。

于是,就用马匹拉着带有锋利铁刺的耙整整耙了3天才离去。

该寺经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祖庭大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四十七世、雪庭福裕禅师下传三十三代嗣祖沙门释永信禅师许可申请,得登封市石道乡人民政府同意,由祖庭大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四十五世、雪庭福裕禅师下传三十一代嗣祖沙门释德政禅师驻锡开山筹资重兴,于2015年5月8日被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为佛教开放场所。

中岳庙中岳庙是道教胜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

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

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

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

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庙院南北长65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

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

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

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

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

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

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

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

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之一,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明末书院毁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它的历程。

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

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观星台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

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

当时像登封观星台这样的建筑在全国有27处,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登封观星台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座。

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