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洛阳理工学院会计学系摘要:由于《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是一种带有新的光彩和具体有广阔反封建意义的爱情,因此它特别富于叛逆性,但也特别富于悲剧性。

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直接造成这一悲剧的时代原因,便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

即使贾宝玉和林黛玉能够取得封建家长的允许而如愿结成婚姻,宝黛的性格、思想也不能因此改变悲剧的结局。

要改变这一悲剧,就必须早那一时代里找到一方不仅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且还要包容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理想和道路的国土。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时代社会一、宝黛不和时宜的性格1、林黛玉孤标傲世的性格当林黛玉初到荣国府时,封建家长竟是不加“大防”地把她和贾宝玉安排在一个住处。

这似乎连林黛玉都有点意外,她曾这样想:“况我来了,自然和姐妹们住在一起,兄弟们是另院别室”。

封建家长为什么这样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呢?先不去追究。

但可以相信的是:在最初的时候,如果把林黛玉说个贾家做媳妇,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未必不同意。

勿怪,最善于看上头风色的凤姐,很早就用“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样的话来和林黛玉开玩笑;连贾府的仆人兴儿也任务贾宝玉将来的婚姻对象一定是林黛玉了。

看来这一段婚姻刚开始并不是没有那么抵触。

但是,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开始时对林黛玉万般怜爱,甚至爱的连自己的嫡亲孙女儿都要靠后了;后来,由于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对林黛玉的脾气,独特的性格愈来愈看得清楚了,这才渐进的产生了反感。

而这一性格恰恰是封建家长决定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这在《红楼梦》中也曾有描写。

例如,那一次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想给贾宝玉说亲,因对贾母说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到一位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样,小道也不敢造次。

”贾母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的这一段话往往被粗心的读者忽略,其实这很重要的。

从道士与贾母的对话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封建家长的择婚标准,性格儿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二是封建家长对曾经万般怜爱过的林妹妹已经不是很满意了,否则不会另外考虑。

要想做贾家媳妇,林黛玉就必须去掉那种孤标傲世的性格,而去躬行那一社会对于一个出嫁后的妇女所要求的一套妇顺之礼。

而如何去讨到公婆面前献殷勤、讨欢心以及应付大家庭内那种繁杂的人事关系,这也将成为她日后成为人妇的必学课程。

再从封建家长愈来愈喜欢薛宝钗,曾多次赞她老实、稳重、和平等等,更可看出性格儿在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红楼梦》爱情的悲剧冲突,就不想《孔雀东南飞》中那种意义较小的恶婆欺负媳妇,硬将夫妻拆散;而是思想性格的冲突,是“孤标傲世”的叛逆性格与封建主义世俗观念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以一种表面平静而内在深刻的形式进行的,是真正尖锐的。

因此,即使碰到像贾母那样满面慈祥、溺爱孙子的老祖母也无法调和。

2、贾宝玉叛逆的性格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不是偶然形成的,《红楼梦》充分描写了造成其性格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

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

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

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之下,贾宝玉不愿走读书应举、为官作宦的生活道路,鄙弃功名利禄,深恶时文八股、经济学问;轻视“男尊妇卑”、“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主义伦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违背封建礼教规范,追求自由的爱情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显著特点,在当时正统的人眼里,他是另类人物。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里贾宝玉系统论述了其“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反忠论,认为这是“疏谋少略的,他自己无能,白送了性命”。

他崇尚自然,敢反权威,在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时,在贾政面前,大谈“天然”,招得贾政大发雷霆;他敢跳出大观园的思想,接受佛道的熏陶。

另外在对待下人上,他等级观念非常淡薄,在第六十五回兴儿说他“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

因此没有怕他,只管随便,都过得去。

”这是与封建主义不合的,在对待忠、孝上,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贾宝玉“甘心为诸丫鬟充役”,“连那毛丫头的气都受的”表现出对封建礼俗的抗议和反叛。

最为重要的是,他和林黛玉的爱情,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爱情的悲剧。

在那个黑暗的一国里,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作为知己,林黛玉由于具有跟贾宝玉相同的思想志趣和爱憎感情,长期的亲密相处,终于成为贾宝玉在叛逆道路上的忠实伴侣。

正是由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经过长期了解,是稳固地建立在思想同一的基础上的,宝黛之间的爱情才有了近代情爱色彩,而爱情的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两人的叛逆思想的发展,与封建的婚姻格格不入,这当然是令封建统治者感到不安的。

他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最终也导致了爱情的悲剧。

二、命运的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把这悲剧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偏偏又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灵魂。

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

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也是冥冥中注定的。

绛珠草“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

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

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

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宝黛的环境悲剧、社会的悲剧1、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这样对一个贵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如此全面、精细而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构成情节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贾家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

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这些贵族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八九个庄子,一年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

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

王熙凤主张裁减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认为如今小姐已没有了往日的排场,再要裁减就太不像样了。

探春模仿赖大家的花园的经营方式,想在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上挣点银子,薛宝钗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见利忘义,失了贵族体统。

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世贵族地主经济的图景: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

到了后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贾赦还不起暴发户孙绍祖的五千银子,竟将女儿迎春嫁他抵债;王熙凤的药方中须用二两人参,荣国府居然就拿不出来。

经济的恶化,加深和激化了贾家内外各种矛盾,造成缔结“金玉良姻”的客观情势。

宝黛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

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

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他虽然没有最后写林黛玉之死,但在他笔下,造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已经揭示得非常清楚了: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一群人,一群身份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在这里,个人罪责的大小主次,是极为次要也是分难分清的。

2、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红楼梦》开篇阐明:本书无朝代年纪可考,是假借汉唐人言,而将真事隐去,实则描绘的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社会现实。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他的尽头,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学领域的革命,近代民主思想悄然萌发,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如黑暗幽谷的一道闪电,寂寞荒野的阵阵雷鸣,振聋发聩,鼓舞人心。

新思想的出现和旧世界的消亡,引起了既得利益者的一片恐慌。

于是,他们千方百计予以扼杀,一方面强化程朱理学,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以图鱼肉黔首,控制百姓。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

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

“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