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年级:09秋层次:本科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亳州分校目录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4)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8)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参考文献 (9)内容摘要: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关键词:林黛玉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封建伦理;家族利益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
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对此问题,浅谈如下: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第一: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
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
“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二、《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
“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
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
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
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
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
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
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封建家长要想叫贾宝玉重振家业,就必须为他选择一个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能够帮助宝玉走上“正路”,挽回整个家族颓败局面的理想人物。
而薛宝钗正是这样一个德、言、工、容俱全的封建主义的奉行者。
这个出身皇商之家、哥哥是“金陵一霸”的少女,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常常来自某种深隐的心机。
她处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稳重”。
因此,在荣国府那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中,她却独能取得人人的欢心;王熙凤对宝钗“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方法深为嘉许;怀疑她“有心藏奸”的对立者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
当然,这样的好名声来之不易。
她过生日为了讨好贾母,点老人适宜的甜烂菜,挑贾母喜爱的热闹戏。
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
连那个“心术不正”、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忌恨的赵姨娘,也赞许她“很大方”、“会做人”。
这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封建时代,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这样的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第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乃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里,不仅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
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已经衰败,但还维持着顽固的统治力量;新生的东西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它还显得很不成熟,抵挡不住旧势力的打击。
主人公贾宝玉虽然是在封建剥削阶级的“膏粱锦绣”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
但是他却和一般封建大家子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
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他性格上引人注目的特征:他逃避封建教育,厌读被封建统治阶级奉行为经典的“四书”;又鄙弃功名富贵,坚决不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
对当时知识分子所沉迷的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进的人,痛骂为““国贼”;他自己更是懒于与这般人交往接谈。
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这些思想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此外,他还把“文死谏”、“武死战”这类最高封建道德骂得一钱不值,并把那些武官文臣以至封建社会里的一切男人,都痛骂为“须眉浊物”。
贾宝玉的这一切言行,都被统治阶级认为是大逆不道,带有某些叛逆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他所生长的环境中,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林黛玉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只身一人投靠外祖母—贾母,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
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
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
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就不喜欢林黛玉作她的儿媳妇,从她是那样恼恨晴雯就可以看得出。
而林家既有钟鼎之家的底子,又有书香门弟的特色,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官再小,财产也应是少不了的。
当年贾琏陪着年幼的林黛玉回江南,在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后,竟然没有给林黛玉留下任何财产,这是不合情理的,也很令人奇怪,这很可能是贾琏和王熙凤夫妇合伙吞下了林黛玉的财产。
可怜林黛玉,虽不追求名利,可终为利益所困;虽不害人,可别人还是要伤害她。
这就是她孤苦无依的社会环境,唯一的知己贾宝玉还要被别人夺去,这也难怪她多愁善感,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爱得是那么真挚、那么纯洁、那么辛苦、那么地凄美!她容不得别人有污辱她人格的言行,就连深爱的宝玉,也还是要反击的。
贾宝玉这个贵族青年,在当时能够对林黛玉表示尊重,实属难能可贵。
这种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情观,代表着“近代色彩”的新型爱情观。
再伟大的科学著作也会过时,而哲学名作和文学作品可以永恒存在,这就是独特的“人生之诗”的魅力之所在,而作为经典名作《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就是“诗的化身”、“美的化身”,她和贾宝玉的爱情,表达和满足的不只是情感,而且是知性和理性,它似乎是某些深藏着永恒存在的情感的思辩、反思,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具有纯洁高尚的美感,从而拥有永恒的悲剧美的魅力。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贾宝玉,爱红,“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这与当时“男尊女卑”的观点是相悖的。
虽锦衣玉食,但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这点与林黛玉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贾宝玉相信丫鬟说的晴雯作了芙蓉神,因作《芙蓉女儿》,诗文刚好被黛玉听见,两人一起改诗,最终宝玉将“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之句,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这仿佛暗示了林黛玉的不幸命运。
以致黛玉死后,宝玉竟什么都写不出了。
晴雯性直,长得漂亮,不为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所容,并将宝玉不喜读书的罪责归于她的勾引,可惜一朵娇美的花在人间消失了。
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宝玉的性格软弱多情有很大的关系。
贾宝玉不喜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却对社会最底层的艺人及丫环怀有深深的同情及友情,跟艺人称兄道弟,对丫环温柔体贴。
贾宝玉对薛宝钗是“宝姐姐长、宝姐姐短的”,加之又有一个“金锁”的说法,因而林黛玉常和他怄气。
一次,宝玉因黛玉嗔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分辩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