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姓名:张晓娜学校:巩义市广播电视大学学号:20071410020443指导教师:郭树伟定稿日期:2009年9月目录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

(1)二、宝黛爱情的时代悲剧。

(2)(一)宝玉的软弱多情 (2)(二)宝黛爱情反世间之道而行 (2)(三)宝黛性格不和 (3)三、《红楼梦》宝黛爱情的社会悲剧。

(5)参考文献 (6)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张晓娜2009年9月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

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

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既是命运的悲剧,又是时代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时代社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也是古典悲剧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全书的中心情节,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激动人心的悲剧。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是他把宝黛的爱情悲剧跟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结合起来描写,写出了一部贵族之家的罪恶史、衰亡史,同时也写出了这个悲剧的构成及其深刻的原因。

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为了光宗耀祖,家长们要把他引上正路,他们十分害怕宝黛的爱情结合,他们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和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终选择了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

这不仅仅因为薛家有钱,两家门第相当,联姻以后可以进上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脑子里那一套封建正统思想,完全符合封建主义道德规范和整个贵族家庭的利益。

只有她才可能帮助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正统派们一直希望他和要求他走好“正道”,以挽救这个贵族之家日益衰败的趋势。

他们把本来已经失落的家族“中兴”的希望,又投向这个举止端庄的封建淑女身上。

因此,对于贾府的统治者来说,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的选择,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择配,而是关系整个封建家族盛衰兴亡之命运的严峻抉择。

封建势力制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二、宝黛爱情的时代悲剧(一)宝玉的软弱多情宝玉是个博爱的情痴,他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此,他总愿跟女孩子们亲近。

崇拜女性、体贴女性的宝玉却又感情多用,处处流露出对所有貌美女子的倾心迷醉。

龄官画蔷,他同情痴迷到自己淋雨而不知;平儿挨打,他为自己有机会替她理妆而自得;香菱斗草,他因香菱接受了自己的换裙主意而欢喜……他常常在黛玉、宝钗之间徘徊。

他不遵守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简直跟她们没有主子和奴才的界限,特别是对那些纯洁美好而命运悲苦的女孩子,。

他常忘掉自己应该被她们侍候的身份而去侍候她们。

她们悲惨的遭遇使他产生深切的同情,以至于五内摧伤,痛彻肺腑。

列名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挂号”。

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

这是贾宝玉“多情”的一面。

另一方面,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

他热爱女性、体贴女性,可是当她们真正受迫害、受摧残时,他却表现出令人遗憾的软弱。

第三十回,金钏因宝玉的戏言而遭王夫人打嘴巴和责骂时,以及在金钏含辱投井自杀时,作为当事人的宝玉,却软弱得连一句为金钏辩解的言词都没有!可以说是“面对死亡,无动于衷”。

正是他的软弱,所以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能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大家都说他的草莽愚顽、不肖无能,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不无道理。

正是由于他的软弱,导致了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产生。

(二)宝黛爱情反世间之道而行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

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仕。

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而奋斗。

象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也就必须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去维续贾家的荣耀,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

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

①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

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

另一方面,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

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

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②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

因此,这一爱情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宝黛性格的不和1、黛玉的性格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

她虽然身于仕宦之家,但父母早亡,孤苦零丁,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在贾府生活也是一样, 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

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而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有出众的才华。

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

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

湘云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浑说”;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①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期、387页②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期、388页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

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贾府上下的人,尤其是贾宝玉并未伤害林黛玉,林黛玉却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

有时甚至别人的好意也会成为她伤感的由头。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合情合理,完全显示出了这一个性的独特性。

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风姐、宝钗、宝玉等人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都是为了怕伤着林黛玉。

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来,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分辩说自己并未拿黛玉比戏子,并未笑她,黛玉回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这是怎样—颗敏感自尊的心。

的确,谁也没有想给黛玉难堪;然而她脆弱而倔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防范自卫的心理,对宝玉由相知而苛求的感情,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的吗!①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

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2、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

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

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罗纱锦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木朽株。

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

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

”第七十一回,贾宝玉更是愤慨地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拉,就是那个劝,能说不能行。

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

他对那些谋求功名富贵的人必读和必作的八股文深恶痛绝。

贾政督逼他必须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他读了几年,仍大半夹生,“断不能背”。

但却对当时的“淫词小说”《牡丹亭》、《西厢记》非常喜爱。

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为宦”的道路,更不愿同官场人物交际,骂①余三定、《文学原理》、南方出版社、2001年9月第1期、134-136页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是些“国贼禄鬼”、“沽名钓誉之徒” 。

可以说,贾宝玉是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最早地感受到新的朝代气息,从没落的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浪子,是那个腐朽没落、不可救药的贵族之家全乎规律的产儿。

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纯洁的女孩儿身上。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

在他那个家庭环境里,这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实在是非常大胆,足心惊世骇俗的,不能不使正统派统治者们惊恐失色。

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

在那个黑暗的一国里,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作为知己,林黛玉由于具有跟贾宝玉相同的思想志趣和爱憎感情,长期的亲密相处,终于成为贾宝玉在叛逆道路上的忠实伴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