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研究。
结果发现腹部单一脏器损伤62例,其中肝损伤19例,脾脏损伤25例,肾脏损伤18例;多脏损伤44例。
结论现代医学影像对于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及相关的出血状况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并对各类并发症,如脊椎及肋骨等损伤也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诊断,并为制定出后续的科学治疗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标签:医学影像;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治疗
损伤在现代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更是出现频繁。
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主要是指人体肝、肾、脾、胰等部位所发生的实质性损伤。
为了分析探讨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章选取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对其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中选取10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在10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1例,其年龄为6~68岁,平均年龄为49岁。
导致患者出现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原因多为交通事故、暴力斗殴等,其中属交通事故引发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83例,暴力斗殴引发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23例。
所有患者均在受伤之后的30min~24h内进行就医,并进行了相应的螺旋CT、腹腔穿刺检查,均已明确其病症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
在10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患者中,发现腹部单一脏器损伤62例,其中肝损伤19例,脾脏损伤25例,肾脏损伤18例;多脏损伤44例。
1.2 方法所选取的10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均进行了美国安科ASR-800全身螺旋CT检查。
检查的时间为
2.1 s,层距为5~10 mm,层厚为5~10 mm,窗宽为250~300 Hu,窗位为90~100 Hu[1]。
在选取的106例患者中,有25例在其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前的30min内进行了泛影葡胺的服用,药物量为500~1000ml,以此帮助患者的肠道在检查过程中更为突显,其分辨率得以提升。
2 结果
在106例患者中发现腹部单一脏器损伤62例,其中肝损伤19例,脾脏损伤25例,肾脏损伤18例;多脏损伤44例。
运用医学影像进行肝、肾以及脾脏诊断与临床诊断相对比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科学正确性得到了较高的保障。
2.1 肝损伤在选取的106例患者中,属于肝损伤的患者19例。
肝挫伤出血
患者有10例,其肝脏内出现实质性的圆形或是由片状的不规则型阴影,CT检查的参数值与肝脏自身密度相比要高于8~12Hu;肝脏破裂2例,表现为肝实质内线状或多星点状低密度区,附近周边有边界欠清晰的更低密度区(为挫伤后出血或渗血所致)[2]。
而属于肝包膜下血肿的患者有6例,其具体的病症表现为一个半月形的较低密度阴影,其最终检验的CT值较高,均大于35 Hu。
通过B超检测发现,患者的肝包膜与其实质之间存在着梭形的无回声区,而当肝破裂时其包膜回声中止,且出现了边界不齐的情况,肝实质内也存在着不规则的低回声区。
2.2 脾脏损伤在选取的106例患者中,属于脾脏损伤的患者25例。
其中开放性损伤患者有9例,闭合性损伤的患者有16例。
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属合并肋骨骨折的患者10例,合并血气胸患者6例,合并胸腰椎压缩型骨折患者3例。
经医学影像检验器具体的病症表现为脾脏实质性出血患者13例,其中属局部性的挫伤患者8例、广泛性的挫伤患者5例,脾破裂患者3例,脾脏包膜下出血患者有9例。
脾脏局限性损伤病症经过医学影像的检验可以看到患者脾脏内呈现出部分小片状的阴影,且阴影具有较高的密度,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呈现不规则图形的水肿带,其整体密度较低,而脾脏边缘也较不规则。
广泛性损伤的CT表现多为患者的脾脏内存在较为多发的高密度型阴影,主要形状为小片及团状,另外在周边还存在一些较低密度的水肿带。
脾包膜下血肿的CT主要表现为患者脾脏周边存在着一些新月状的阴影,且密度较高。
在进行相应的增强处理后,脾脏组织的整体密度得以增加,但积血区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B超检查发现,患者的脾器官明显增大,且其形态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包膜隆起、多呈现月牙状的无回声区,与脾器官的界限也较为明显。
脾破裂时,患者的包膜出现连继性中断,且出现较不规则的低回声区。
2.3 肾脏及多脏器损伤在选取的106例患者中,属于肾脏损伤的患者18例。
肾脏损伤的医学影像表现具体为患者的肾脏体积发生改变,且呈增大的趋势,而肾实质出现不規划的片状型阴影,还存在着部分水肿带,边界较不清晰。
在选取的106例患者中,属于多脏损伤44例。
其现代医学影像表现为,损伤脏器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多处出现半月形或星月形阴影,水肿带及血腹[3]。
通过B超检测发现,患者的肾周边出现了低回声区,形状多为椭圆形或梭形。
3 讨论
现代化的医学影像对于肝、脾以及肾脏的诊断率较高。
肝脏、肾脏以及脾脏处于人体中的位置不同,因此,其所呈现出的CT医学影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肝脏以及脾脏损伤的医学影像图具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其主要类型可划分为包皮下血肿、损伤型及实质破裂;而肾脏损伤的CT医学影像图同样为3种类型:肾脏的实质性损伤、破裂以及血肿型等。
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主要诊断及治疗依据为患者身体的病理改变,如出血、细胞坏死等。
脾脏损伤的主要表现为脾脏的阴影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其CT 表现具体为脾脏内出现血肿,且其密度会随着时间开始变化,而且也比脾脏的密度要高。
而肝损伤的具体表现为因血肿形成的肝影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肝破裂且其浊音界开始增大。
如果靠近肝脏下部边缘,还可发现其下界较不整齐,呈现一
种阶梯状。
肝脏被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肝脏的阴影部分开始逐渐增大,其下界呈圆隆形态,且失去了原有的平直状态。
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在对其进行科学的诊断之后便有利于今后的科学治疗。
如果患者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较重,其出血部位多为脏器的大血管处,且血流速度快,极易引发休克状况。
因此,科学有效的止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决定机体损伤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休克的时间,休克时间越长,所造成的损害越严重,比如代谢性酸中毒,器官损害,特别是肾前性肾损害等。
因此,在患者出现休克状态时,应着重注意其时间的宝贵,充分的利用时间,将休克情况进行纠正。
如果在血容量的补充完成后依旧无法对患者的休克状态进行彻底清除,则应辅助进行手术探查。
腹腔部位的止血方法可为在剖腹后运用压迫、填塞等方式进行血量的控制。
等待失血状况得以有效控制后,再进行修补等手术。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影像对于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与治疗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对其后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性功能。
医学影像能够在临床上尽可能的将其死亡率进行有效减少,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国富.现代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2(08):5256.
[2]徐晓辉.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2(03):160-161.
[3]刘渊.现代医学影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9(07):241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