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写作经验分享
对于广大一些教师而言,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那么撰写经验型论文就占了很大的优势。
经验型论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
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一、撰写论文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确定一个好的题目
(1)新颖。
新颖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即要有动向水平。
具有开创性的题目,就很新颖。
二是指在原有的问题之外,提出新的问题。
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也具有新颖性。
(2)宜小。
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过大,即切口要小。
题目过大,容易写得空泛,初写论文时更是如此。
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这个题目就太大了,难以写好。
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小的题目进行写作。
如《中学数学教研组管理初探》,这样的题目比较小一些,容易写好。
有些大题目,则可以分成几个小题目来写,使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
(3)准确。
这是指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
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
如《影响初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几个因素》,哪几个因素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
(4)简短。
题目要简短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
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心理,减弱兴趣。
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长了些,可以改成《中学语文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十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
一个好的题目,一般符合以下的要求:
直接——要求直接揭示论点或论题,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述内容。
具体——使读者能准确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论点或论题。
精炼——题目不宜过长,尽可能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长的标题可以用副标题来加以调整。
醒目——题目要鲜明,能一目了然,引起读者注目。
▲掀开月球开发的大幕《地理教学》2007年第8期(牟丹、叶海青合作)
▲高考时间类题目解题技巧《中学生政史地》(高二)2007年第7-8期▲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高考复习资料《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0期
2.写好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在于让读者尽快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以补充文题的不足。
提要既负担吸引读者的任务,又可供文摘索引杂志选用。
提要要做到:短,200-300字为宜;精,内容准确、精炼,把论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不多写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完整,一篇提要是一篇独立的短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独立成篇,不加评论,只对论文内容作忠实介绍。
拟写提要要注意叙述准确而不走样,内容具体而不空泛,文字简练而不冗长,表达明白而不晦涩,不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作自我评价,不与他人成果互相对比,不与正文、前言或结论的语言雷同。
在排列上,它一般放在论文题目和作者署名下面。
用“内容提要”四字标出。
每行文字的左右两端,都应向里缩进数目相同的数格。
二、经验总结型论文的类型
1.经验升华型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经验多了,认识自然可以得到升华。
经验一旦与理论相结合,再经过提炼,就可写成很好的论文。
这类经验升华型论文,有的也可采取“一事一议”或“举例说明”的结构来写。
这种经验升华型论文,不能写成“记叙文”,即不能着重去记叙事例,而应按照论说文的要求,提出论点、论据,进行论证。
“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则是这类论文的特点。
地理专题复习六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完成学案
第二环节──师生讨论释疑
第三环节──引入编选习题
第四环节──回顾考点知识
第五环节──加强例题拓展
第六环节──深化专题训练
实际上是从某一方面总结了启发教学中的经验。
但这种“总结他行是自己的,也许是他人的,也可能是自己和他人相结合的;这种“经验”又与“师生情”交融在一起,并以“期望暗示”的教学规律作了概括,进行了论证。
这既是经验所在,又是一个分论点。
这种概括归纳型的论文自然就比单纯叙述自己的经验更有份量,更有价值,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概括归纳型
教师把自己长期在教育、教学中所积累的能充分揭示教育规律的经验,再次进行高度概括、加工、整理、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即把自己成功的做法——经验,进一步概括抽象,不以第一人称去直接叙述自己的做法,而是以客观者的口气,把自己的“做法”(也包括吸取他人的经验)变成写作者的“看法”——形成新的观点,揭示某教育、教学规律,然后在行论证,这自然就成了论文的框架。
高效地图记忆法
一.化零记忆法二.联系记忆法三.对比记忆法四.归纳记忆法五.形象记忆法、六.尝试忆图法
3.理论启迪型
教师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原理的过程中、对某理论情感亲切,因而引发记忆,引起共鸣,引出思考,教育、教学论文就随之产生。
这种论文一般模式是按照论文的要求,先亮出前确的观点作为论点(要证明什么);然后提供充分的事实、真实的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做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进行有理有据、逻辑性条理性较强的分析,得出结论(怎样证明)。
论述不能只局限于对某一教育理论的举例说明(复述式的),而应有自己的新见解、新办法,也就是说要有新意。
理论启迪型的论文也常有些驳论的,即读到某种与自己看法相悖的理论时,谈自己的体会、认识,举事例,讲道理,进行批驳或商榷,则可写“批驳性论文”或“商榷性论文”。
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成绩好却在赛场上屡屡失手的现象。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
然而在两届奥运会上,他却连连发挥失常,与金牌无缘。
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考场如赛场,不少考生也有类似现象。
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
这种情况被称为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也有的称之为“竞技综合症”。
“克拉克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外界干扰,人们正常的思维活动会因为新异或强烈的刺激而受到抑制。
考场上严肃的氛围、监考人员的态度与表情、父母过多的叮咛等刺激,都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若是再遇到一些事先料想不到的麻烦,考生的情绪就会越发紧张,以致出现怯场现象。
缺乏自信,有些性格比较懦弱、学习中多次受过挫折的考生,常常会自我怀疑,即使面对自己比较有把握的问题,回答时也显得犹豫不决;如果见到生题或难题更是心生不安、乱了方寸。
过度兴奋,大脑细胞的兴奋性有一定的限度,为了防止脑细胞因过度兴奋而受损,大脑会自动转入抑制状态。
有些考生考前大开夜车,用脑过度、睡眠不足,加上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作用,加重了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
要想防止“克拉克现象”,就必须从阻断其诱因入手。
充满自信。
积极暗示。
注意休息。
家长配合。
合理安排。
4.调查研究型
校长或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特别是要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经过思考后形成的改革设想以及体会写出来,到了一定的时候,或通过调研产生了新的观点,或经过改革实践取得了新的实效。
对某种教育现象在原有感受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新论点,从而形成论文。
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高考复习资料
一.高考复习资料种类
通过统计发现,目前高考复习资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上:
1. 学科辅导类。
2.模拟试题类。
3. 综合指导类。
二.高考复习资料特点
1.新面孔日益增多。
2.本土化特点突出。
三.高考复习资料选择
1.教师给出意见。
2. 根据实际选择。
3. 选择正规资料。
4.把握适量原则。
5.紧扣复习进度。
四.高考复习资料使用
1.直接在参考书上作勾划
2.直接在参考书上作摘录
3.直接在参考书上作粘贴
4.直接在参考书上作总结
5.灵感型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存在心中时常惦念思考,某时突然有所领悟,这种顿悟,也是教育教学论文产生的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