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史笔记

教育史笔记

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

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为“学在官府”。

教师由官吏兼任,即“官师合一”。

西周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a、该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原有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b、宫里的司礼、司乐把原来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出现“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c、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

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b、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具有以下特点: a、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b、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历史意义: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b、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c、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d、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试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a、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b、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

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

c、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求”;孟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汉代太学的特点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是 “独尊儒术”的标志。

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太学的诞生。

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

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

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培养官吏。

“经明行修”是对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必须通晓一到两种经书,具备“三纲五常”的德行。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御定统一的教材:《诗》、《书》、《礼》、《易》、《春秋》3.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4.建立的定期的考试制度。

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制度。

“设科射策”,分甲科、乙科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北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著有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善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是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杰出代表。

其家庭教育主要教育思想有:1.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始。

2.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

3.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

训督乃至体罚是需要的。

4.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包括周围环境和长辈的风范。

5.注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

6.要教育子女有远大志向,要勤奋努力书院的起源及特点:起源: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因此出现了书院。

特点:1.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2.组织管理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的特色。

3.教育教学特点: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与汉代太学的区别:1.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官学:以科举入仕。

2.自由讲学。

 3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的限制。

4.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5.倡导学术争辩、学派交流,无固定形式和组织。

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点唐承隋制,儒学教育仍分立为“三学”,即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统由国子监管辖。

它们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三学”与汉代太学的不同点是:1.强化了学校的等级性。

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学,七品以上的子弟及民间“俊秀”入四门学。

2.制定了较完备的教学计划。

将儒家经典分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分别规定了学习年限。

3.增加了考试类别。

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

4.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

5.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不直接授官。

唐代专科学校附属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长官直接领导监督,具有以下办学特点:1.将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脱离具体的业务实践,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2.能迅速地反映本官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及时地培养、输送人才。

3.学校的水平和成效,随该官署行政长官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而变化,所以兴衰无常。

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 (1)、最突出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

a、教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与古文,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项基本任务。

b、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关于识别与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

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

(3)、关于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还提出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并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学发展的特点: a、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

宋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大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b、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

c、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和画学,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明代有四译馆,清代有俄罗斯学堂。

d、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除《四书》外,《五经》增至《十三经》。

e、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各种戒规严格控制了学生的思想、言论、结社的自由。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官学发展的特点: a、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官学。

b、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录用升迁需经过一定的考核。

c、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

d、学校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e、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清)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他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辛亥革命时期教育家杰出代表。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教育思想1.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为改革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

3.认为教育应当独立于政党与教会之外。

4.倡导“尚自然”、“展个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

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教育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到19世纪末,新式学堂仍属于开创时期,其特点是:学校尚无完备的教育计划、更无完备的学制;重视西文、西艺学习,忽视引进西方的政治及科学教育;师资设备缺乏,难达成现代学校的目标;受旧教育影响,仍未脱离封建“治术”教育的窠臼;派遣军事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

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势力。

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

到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