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恨水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的共同摘要:张恨水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都无法摆脱自身性格的因素,在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更加印证了她们被害的残酷命运。
作品中的女子多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学识背景、性格特征、生活环境。
但是她们不幸的命运与遭遇都有着相似的共同点,即都与她们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她们是封建传统下的护卫者,也是新时代的追随者。
都是爱情中的不幸者,也是封建传统中的殉葬品。
关键词:《啼笑姻缘》《金粉世家》女性的悲剧命运性格的共同一部作品中能引人入胜的往往是扣人心弦的悲剧感情与人物的坎坷命运。
一二再,再二三的感情纠葛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怜悯。
柔弱女主角的悲情命运往往成了作品的主线轴,不同层次的女性亦有其不幸的共同点。
一、都是爱情的不幸者《啼笑姻缘》主要的三位女性中的清贫下层女子有沈凤喜、关秀姑。
她们的地位卑贱,学识不多,仅靠传统的技艺来维持日常生活。
她们的悲剧在于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樊家树,个人性格的迥异为她们最后的悲惨命运拉开了序幕。
沈凤喜聪明伶俐、惹人怜爱,作为被樊家树唯一深爱的女子,她是幸运的。
虽然她拥有过樊家树深深的爱恋,但犹豫自身贪钱爱利、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以及为了进一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和对权势的钦慕,她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做更加有钱的军阀姨太太,从而踏上了自己悲剧命运的生涯。
何秀姑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侠女。
作为侠女,她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用情,却不敢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甚至可以为了自己所爱人的幸福而割舍自己的儿女情长,先帮樊家树撮合他与沈凤喜,不成,又去撮合何丽娜,最终撮合成一对。
何丽娜,作为作品唯时髦上层女子,她的悲剧更多是爱情悲剧,至始至终都深爱着樊家树,但是对这份爱情的追求是异常的艰辛,矢志不渝地追求换来了与樊家树发展爱情的机会,可是能否让樊家树真正爱上她,还是一个未知数。
“陌上闲游坠鞭惊素女”,许多爱情的男女主角都在类似情景中相遇,一个翩翩公子哥,一个淡雅如菊的才女就这样相遇了。
一个“除读书外,没有什么不顺心的”公子哥注定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而冷清秋也被他的外表与一些讨得她欢心的小把戏所吸引。
这样,他们爱情的悲剧是注定要上演的。
白秀珠如同何丽娜,是一个上层的大小姐,有着美丽的外表与丰厚的家庭背景,她深爱着金燕西。
在爱情的追逐中她选择的是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多情贵公子,一些上层社会习气必不可少,也注定金燕西的花心是必不可少的。
可在她眼里这种上层的习气却是连接他俩幸福的红线。
可是金燕西这种喜新厌旧的公子习气也注定让她无法得到他真正的爱恋并与之结得百年之好。
二、悲剧命运与自身性格紧密相关沈凤喜出身下层,仅靠大鼓书来维持生计,因此深知金钱的重要性。
只要有了钱,他们全家就可以避免饥一顿饱一顿的困苦生活,所以她的性格特征中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贪钱爱利的特性樊家树的接济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所以,当更有钱有势的人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的爱慕虚荣的本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心中的天平就不自主的滑到金钱的那一端。
当选择遭遇金钱与爱情时,她选择了金钱,当她以为开始要结束贫苦生活时,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掉进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达官显贵玩弄女性成性的陷阱里。
而关秀姑因有江湖习气,难免怀有一身侠义精神,也正是由于她自小生长在一群豪放的侠士之中,所以没能养成细腻温柔的性格特征,也不善于抓住时机表达自己的爱意,以至于错过与樊家树的缘分。
到了后来,她更是侠胆忠心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樊家树约会沈凤喜,而在樊沈彻底决裂后又成功撮合了樊何。
就在她割舍自己的感情而次又一次去成全他人幸福时,一个既让人钦佩又让人心痛的侠女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何丽娜是官宦之女,也是一个欧化的新式女性,她的人生在物质上没有缺憾,在与樊家树相遇后发现世上竟有与她之前接触的男性大不相同的人,随后便被他深深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自己越陷越深,明知道得不到他的爱恋,却一味偏执的追求这份感情。
为了得到樊家树不惜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气。
冷清秋人如其名,清雅秀丽、端庄娴静,出身书香门第的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格,又有现代女性意识。
这样一个宛如清泉般纯净的女子身处乱世也无法摆脱悲剧命运。
面对一个相貌英俊又处处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多金男子,爱情的火焰瞬间迸发。
冷清秋明知道门第观念会阻挡他们的幸福结合,可是爱情的炙热让她选择携手金燕西,她身上这种敢于反抗现实的勇气、意识给人一种悲壮美。
思想的局限性使她更像一位中西合璧的唯美女性。
她既想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
婚后的反抗、迷茫的性格让她注定沦陷于悲剧的河流中。
而她的高傲与反抗的性格为她的命运加重了悲剧色彩。
白秀珠身为千金大小姐,难免带有娇贵的气息,她不像小女子般好被男性所掌控,性格中的霸道占据主导,她霸道的想要占据金燕西的所有爱恋,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没有办法像何丽娜那样委曲求全,既想拥有男主角的深深爱恋,又无法追随他的脚步去改变自己,这种看似深爱却又不舍真心的爱恋让她在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中充满艰辛。
而她也无法得到金燕西真正的爱恋。
三、都受到封建传统文化的迫害沈凤喜为了金钱背叛了樊家树。
封建传统道德文化观念让她的内心充满罪恶感,为使得心中平衡,她用一张支票想救赎减轻自己的罪恶,但樊家树没有让她如意。
而她最后的疯癫就直接表达出她内心的罪恶感,一遍一遍地忏悔。
由此可见,封建传统道德文化观念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忠贞道德观点迫使沈凤喜走向灭亡。
关秀姑虽为侠女,但也避免不了封建文化的毒害。
她深爱着樊家树,但在知道心爱之人已有心爱之人时,传统的道德观念让她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能靠参禅拜佛来寻求解脱。
遇见困难时只能将感情寄托于虚无的佛学,从而深受其害却无从知晓。
何丽娜从一开始的欧化女郎演变成茹素佛学隐蔽西山的传统中国女子时,这种顺应男性的审美标准到最后让她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个性品格,这也是封建传统文化要求女子顺应男子的观点所造成的。
受过新思想的冷清秋,她的身上体现着现代女性追求的平等自由的婚姻理想,她追求独立,憧憬个性尊严。
金府作为一个豪门,少奶奶是只能在家休养生息的。
而她看不惯这种整天无所事事开始外出谋业时,传统的思想意识与舆论开始让她在金家的位置变得难堪起来。
当爱情过后,原本的幸福生活出现的现实的裂痕,她的无助更凸显那种文化背景下的孤独与彷徨。
接受过新式教育,但又被传统思想所束缚,在这种矛盾的思想中,她的悲剧最终成为必然。
白秀珠深爱金燕西,她可以大胆去追求,但是封建道德观念告诉她女性不应该不顾脸面来降低自己的身份。
一味的矜持孤傲让她错失爱情的机会,最终垂泪于悔恨埋怨中也是必然的。
张恨水用高超细腻的笔法深刻的描绘出性格迥异女子的爱情悲剧,她们的共同悲剧命运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背景所带来的不幸与悲哀。
参考文献:①张恨水《啼笑姻缘》,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②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③萧笛《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学术界,1995年④张恨水《金粉世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⑤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一、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1.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自知)2.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自知)3.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
《论语·先进》4.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5.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与赵兵相距长平)6.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7.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韩信拜将)8.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韩信拜将)9.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韩信拜将)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论积贮疏)1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柳子厚墓志铭)12.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
(柳子厚墓志铭)13.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柳子厚墓志铭)14.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段太尉逸事状)15.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段太尉逸事状)16.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段太尉逸事状)17.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段太尉逸事状)18.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段太尉逸事状)19.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士心益劝。
(张巡守雍丘)20.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
(张巡守雍丘)2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22.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2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也?(答李翊书)24.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答李翊书)2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答李翊书)26.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柳子厚墓志铭)27.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柳子厚墓志铭)28.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
(柳子厚墓志铭)29.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
(段太尉逸事状)30.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
(张巡守雍丘)31.行立有节概,重然诺。
(柳子厚墓志铭)32.宜鼓琴,琴调虚畅。
(黄冈竹楼记)33.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晋灵公不君)34.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晋灵公不君)3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灵公不君)36.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37.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召公谏弭谤)3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饮食者也。
(召公谏弭谤)39.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召公谏弭谤)40.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4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晋灵公不君)42.文侯不说,知于颜色。
(自知)43.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韩信拜将)44.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
(韩信拜将)45.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韩信拜将)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意、引申义还是通假义?⑴趋1.任座趋而出。
(自知)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晋灵公不君)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论积贮疏)⑵毕1.信拜礼毕,上坐。
(韩信拜将)2.臣闻忠臣毕其忠。
(自知)3.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诗经·小雅·鸳鸯)⑶间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2.赵王信秦之间。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