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图书的营销战略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系列作品能够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被翻译成60多种文字,截止到08年销售量多达5亿本。
没错,只有《哈利·波特》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而《哈利·波特》畅销的背后,正是商业营销的关键所在。
作者J·K·罗琳虽然成功创作了《哈利·波特》,但是背后的艰辛并不是众所周知。
罗琳在家庭变故和失业的双重打击下开始创作的《哈利·波特》,而《哈利·波特》的成功,也是由第一部的经历奠定了后来的畅销基础。
罗琳本来创作完第一部时并没有获得图书出版商的认可,没有任何一家出版商愿意出版她的小说,而这时,让《哈利·波特》走向成功的第一位重要人士出现了,他就是文学经纪人—里特。
在当时,英国的作品出版套路是“作者—出版商—印刷商—读者”,当出版商无视作者及其作品时,出现了夹在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中间人,也就是文学经纪人,正是这个里特帮助了罗琳找到了出版商,不然《哈利·波特》至今还有可能沉睡在罗琳的家中。
而让《哈利·波特》走出英国,畅销全世界的人,则是美国的一位儿童文学编辑—赖文。
不得不说,正是赖文的一系列举措,是让《哈利·波特》成功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系列举措的原理,就是他的美式营销。
首先,赖文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英式口味的《哈利·波特》改变成美国化,更加符合美国人的口味,这是开辟美国市场的基础。
其次,该
营销方式始终瞄准具有共同特点的某个顾客群打造品牌,随着顾客的成长,品牌也随着一起成长。
在小说《哈利·波特》中,哈利波特一年一年地长大,小说的读者也在一年年地长大,多数读者不仅没有疏远主人公,而且影响着周围的人,使得哈利波特迷越来越多。
第三点,改变图书的市场定位,让《哈利·波特》“泛儿童化”,所谓的泛儿童化,就是把《哈利·波特》不仅仅打造成儿童文学作品,同样也适合成年人阅读。
通过这三项让《哈利·波特》自身得到变化。
然而自身的变化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外界的干预,赖文通过雇佣专业书评写手,更加广泛的评价《哈利·波特》,来给《哈利·波特》一个重新的舆论定位。
经过这些措施,《哈利·波特》在媒体的灯光下被评定成“一部带有讽刺文学的作品以及以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作品”和“一部带有神秘主义的文学作品与一部历险记的结合”。
而这些种种特点,正是当时社会畅销书的全部特点,而《哈利·波特》则全与他们沾边。
纵观以上,里特就像是书中的海格,像带领哈利波特进入魔法世界一样的带领罗琳和她的《哈利·波特》走进了图书的世界;而赖文就像邓布利多一样,教授了哈利波特魔咒。
在现实世界中,正是赖文把罗琳和《哈利·波特》小说带到了美国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凭着他的美式营销,让罗琳成为了世界级的畅销书作家。
《哈利·波特》的成功远远不止是罗琳一个人的成功,也远远不止是《哈利·波特》一本书的成功,罗琳坐上这列魔法火车,实际上是有西方众多的商业制度,商业渠道,商业文化所组成的。
正是这一个个幕后的推手共同造就了哈利波特的辉煌正是罗琳身后的这些商业
推手所实施的商业魔咒,才有了罗琳和哈利波特小说的神奇变身。
而英美文化创意产业里成熟的文学经纪人制度和国际图书版权交易制度就是这些神奇的商业魔咒。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学经纪人制度,罗琳怎么能把脑袋里的幻想变成铅字呢,没有国际版权交易制度,哈利波特也无法从英国飞到美国开始他奇幻之旅。
《哈利·波特》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其实不只是《哈利·波特》,其他更多的图书及其其他商品,都是通过美式营销逐渐走上成功的道路,只要习得里面的精髓,谁都有可能创造出神话。
201105001610
杨陶然
新国11-1。